第155章(第2/2页)
获奖的作品五花八门,有充满野趣的《牧童黄牛图》,也有意境深远的《华山论道》。
颁奖的时候,百姓们都过来围观,看到自己选中的作品被念出来,大伙齐齐欢呼起来。
那些创作者原本心里还挺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作品被“亵渎”了,然而此刻,对上一双双善意的目光,看着百姓们淳朴的笑脸,很多人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画画是为了什么?
孤芳自赏吗?还是借此成名?
倘若能画出让那些“不懂画”的人都喜欢的作品,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
后世研究表明,就是从这一年起,大昭国画的创作风潮开始发生转变——从前是树立一个权威,一窝蜂地模仿;自此之后,衍生出不同的流派,百家争鸣,各自繁荣。
有一对年轻夫妻,原本是闲来无事带着娃娃过来逛着玩的。
回家的路上,娃娃突然说:“我也要好好练习书画,将来请平川王殿下也把我的画挂在这里。”
男人笑着说:“学书画有何用,能赚钱吗,能做官吗?”
孩童想了想,说:“暂时不知道,但是,这个画展可是平川王殿下办的,既然平川王殿下能办,肯定有用。”
男人觉得有道理,哈哈一笑:“那就学吧!”
好在,如今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夫妻两个都在棉纺厂工作,赚来的银钱给孩子买些画纸颜料还是够的。
这一日,产生类似想法的孩童有很多,开明的父母也不止这一对。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平川城的风光、寻常百姓的生活、习俗与风物的变化,乃至大昭的大好河山,都会借助他们的笔一一呈现给后人。
这就是传承了。
***
画展总共持续了十日,每一日都有不同的作品展示,也会有新的作品获奖。
第一日的时候,由于知道的人不多,或者即使知道也没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前来参观的百姓很少。
自从知道可以投票后,从第二日开始,平川学院的门槛险些都要踏破了,甚至到了后面,还有一些临时赶过来的书画商人,试图就着这个热度捡个漏。
总之,这场画展办得相当成功。
不过,这可不是平川王殿下的最终目的。别忘了,鹿崽的“初心”可是——
小钱钱。
文化人的事嘛,如果太直白反倒不美了,因此楚溪客把真实的目的隐藏在了颁奖礼上。
凡是参赛的作品,都会得到一个纪念品——贺兰砚。
遴选出的佳作除了纪念品之外,还有全套的绘画工具——笔洗、笔架、镇纸,以及专门为绘画调色设计的“多功能砚台”,都是用贺兰石雕刻的。
起初,获奖者只顾着激动了,等到静下心来,渐渐有人发现这些砚台根本不是普通的砚台,而是传说中“紫晶嵌碧玉,墨汁三日不干”的蒙恬砚啊!
这下,别管参赛的没参赛的,全都不淡定了,纷纷跑到平川书院,打听这些砚台的底细。
书院管事一早就得了楚溪客的交代,这时候拿出了十二分的演技:“蒙恬砚?什么蒙恬砚?听都没听过,这明明是我们平川本地传承千年的贺兰砚!”
贺兰砚?传承千年?
千年之前有人用毛笔吗?
不过,这不重要,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这种砚台和蒙恬砚的关系,以及……能不能多买一二三四五六个啊!
于是,无数文人雅士派出亲信,四处打听,开启了寻找贺兰砚之旅。
楚溪客摇身一变成了“编剧大大”,编造了一个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故事,然后,一步步把这些人引进了自己编造的“剧本杀”。
于是,这些人费尽千辛万苦,动用各方人脉,终于一步步发掘出贺兰砚背后的故事——
一位蒙恬将军曾经的属下,在蒙恬将军去世后固执地守在贺兰山,世代以采石雕刻为生。只是,他雕刻的砚台从来不卖,刻好了就丢进黄河里,用来祭奠蒙恬将军。
直到平川城建立后,当年那位副将的“后人”前来投奔,并向平川王献上了贺兰砚,方才让这一传说中的古砚重现于世。
文人们感动之余,向那位“后人”提出购买的意愿,谁知,对方眉毛一竖,恶声恶气——
“不卖,一个都不卖!”
这下,所有人都傻眼了。
这世上还有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吗?这可真是太超凡脱俗、太令人敬佩了!
这么一搞,贺兰砚不仅没有沦为大路货,反而身价倍增。
文人们纷纷写信,告知长安、洛阳等地的同窗好友;嗅到商机的商人们果断启程,亲自赶到平川,试图分一杯羹。
就这样,人托人,最后托到了楚溪客这里。
楚溪客坐在胡椅上,看着一圈目光殷切的商人,一副为难的样子:“贺兰砚啊,平川城的存货也不多啊,我还想自己留着用呢!”
有那么一瞬间,商人们险些脱口而出:就您那笔狗爬字,还是不要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