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2/2页)
今日三月三,正是男男女女以诗词歌声表达美好爱情的日子。
百姓们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继而鼓掌欢呼。人群中一片沸腾。
其中不乏远来的客人,有惊喜,也有遗憾:“离家数载,好久没有听到家乡的小曲了。”
话音刚落,便有一段与平川话口音迥异的唱词响起来——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先秦时候的《越人歌》,歌者用楚地的方音唱出了楚人的风情。
那些听懂的已然泪流满面。
即使大多数百姓听不懂,也不妨碍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这悠扬的曲调和蕴含其中的青涩情意。
众人正沉浸在这酸酸甜甜的柔情蜜意中时,突然画风一转,响起一阵激昂的鼓点。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是汉代的《匈奴歌》,唱的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悲怆,是每一位边境百姓融入骨血的家国情怀!
没有谁能比平川城的百姓更为感同身受了。这一刻,男女老少眼中皆是一片坚毅。
……
这些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口音的歌辞便是礼部的吏官们从那些年老的灾民口中听来的,除了民歌,老人们还传授了许多在书本、在官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歌,还有参军戏。
楚溪客命人把戏台搭在了城外,为的就是方便灾民观看。
除了戏台,还有一簇簇篝火,一口口大锅。
楚记的员工搬来一筐筐肉丸和火锅面,城中的百姓们则贡献出自家种的萝卜白菜,城外的灾民们也没白白占便宜,把自家采来的野菜放进去,便是一锅用料丰富的“麻辣烫”了。
蔷薇小院一家人也悄悄搭了个帐篷,低调地混在百姓中间,一边吃麻辣烫一边看戏。
这出戏是楚溪客特意让人写的,名字很简单,就叫《平川志》,讲的是平川城从无到有的过程。
写作者没有渲染楚溪客个人或者六部官员的功劳,而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小事件,突出了普通人的功劳。
演到一半,突然有人站起来,激动地指着台上的演员说:“这是我,他演的是我!那次去河边挖胶泥,好几个工友险些掉进冰窟窿里,是我把他们拉了上来!”
围坐在篝火旁的正好有他的工友,彼此间激动异常,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哭了。
类似的场景不只一个,很多参与过平川建设的百姓都在这出《平川志》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看到后面,所有人都泪光盈盈。
原来,他们做的事不是只有自己记得;原来,他们也可以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灾民们终于知道了,为何平川城这般与众不同,为何平川的百姓如此团结友善。
小小的帐篷里,大佬们亦是难掩动容。
姜纾脑海中闪过了很多东西,有少年时在先帝书房中听过的宏图伟业,也有家国不在后的颠沛流离,还有来到平川后的齐心协力,兢兢业业……
他的崽崽从未展现过称霸的野心,却用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实现着他的祖辈们都没有达成的愿景。
姜纾感慨地揉了揉楚溪客的头。
楚溪客咧嘴一笑,暴露出嘴边的一圈油渍,还有没吞下去的半截酸笋:“阿爹吃笋吗?这个酸味刚刚好,放在麻辣烫里简直绝了!”
孝顺崽一边毛手毛脚地夹给姜纾,顺便又从贺兰康碗里抢了一根,“嘎吱嘎吱”吃得欢。
全家人都笑了。
姜纾逼退眼底的泪光,笑得尤其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