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4/5页)
封州初定,肯定是走不开人的。
但黄思严和赵世昌打仗行,治理一个州府却没什么经验。
就在刘子岳琢磨着是不是要把冉文清先派过去帮忙,自己顶上时,两则好消息来了。
一是京城的圣旨加急送了过来,任命徐云川担任封州知府。
二是徐云川提前来了。
刘子岳看到他跟看到了救星似的,激动的握住他的手:“徐大人,你总算是来了。”
徐云川感觉有些好笑,差点没憋住。
这段时间,应该是平王殿下来南越后最勤快的时候了吧,不说挑灯夜战,那白日里肯定是忙得不可开交的。这对一心想躺平的平王殿下来说,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了。
“殿下辛苦了,封州的事就交给臣吧,殿下休整几日。”徐云川用哄孩子的口吻说。凡事都要松弛有度,不可逼得太急,不然平王万一实在不耐烦,撂挑子不干了怎么办?
但他实在是低估了刘子岳的责任心。
刘子岳虽然想偷懒,喜欢偷懒,就跟社畜喜欢摸鱼一样,但也知道轻重缓急,不会耽误正事。
他轻轻摇头说:“恐怕休整不了,黄统领和赵将军这两日先后派人送信过来,袁州和并州拿下了。徐大人来得正巧,对这两州,徐大人和公孙大人有什么想法?”
徐云川很高兴,殿下这么问,就代表殿下也是有些想法的。
他笑着说:“来之前公孙大人与臣谈过,他前阵子已经送了信去京城,只要这两州的捷报传过去,朝廷那边就会安排人过来管理这两州。殿下尽管放心,公孙大人物色的两人其中一个是他早年在老家收下的一名学生穆庆,另一个是陈大人的原配发妻的弟弟杭志明。这二人如今就在一人在并州以北的吉州担任通判,另一人在南越的雄州担任同治,二人这几年政绩不错,当高升一级了。”
刘子岳笑道:“既然公孙大人有了安排,那我与冉长史就可放心去这两州先稳定局势了。”
不然未免暴露他的身份,他与冉文清是不适合去这种非自己的地盘露面的。
徐云川这才明白刘子岳询问的用意,心里不免感叹,平王殿下真是爱民如子,为早日让两州稳定下来,决定自己亲自前去。
他笑道:“殿下尽管放心去就是,以后这两州都是咱们自己人,您不用担心。”
刘子岳也不问公孙夏是怎么做到的了,笑道:“好,如此有劳徐大人和公孙大人了。”
几人相谈甚欢,当天刘子岳和冉文清就将封州的政务全部交给了徐云川,又留了三千人马供他差遣。
次日,刘子岳和冉文清则分别带着一队人马前去袁州和并州。
冬月下旬,京城的天气越发的寒冷,地上铺满了积雪,厚厚一层,放眼望去一片雪白,连呼出的气都是冷的。
但对延平帝而言,这个冬天一点都不冷,因为他的心头一片火热。
继江南相继传来捷报后,袁州和并州的好消息也接着送进了京城。
而这距上次封州的捷报入京不过才半个多月而已。
延平帝甚是高兴,在朝廷上乐呵呵地表扬:“有黄爱卿此等骁勇善战的将领,实乃我大景之福啊。如今并州、袁州已收回,南越以北的红莲教已被铲除,只等晋王收兵,红莲教就不足为惧!”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定是陛下励精图治,忧国忧民,感动了上苍,天佑我大景啊!”常为民站出来拍马屁道。他这话明显是想模糊黄思严的功劳嘛。
但皇帝嘛,哪个不喜欢听好话呢,尤其是什么老天保佑他,老天只认可他这种说法。
延平帝满脸喜色:“不错,老天爷也是站在咱们大景这边的。不过两州既已收回,袁州知府秦孝康投效了红莲教,入京交由大理寺审判,并州知府马远涛带兵誓死抵抗,为国尽忠,当厚葬重赏,追封其为三品太常卿,谥号忠义。此两州知府空缺,诸位可有举荐之人?”
太子、燕王等人听了这话,当即给自己人使眼色,示意推荐他们的人。
但素来在朝廷上很少发言的吏部尚书吴志站了出来,奏禀道:“陛下,上次封州知府一事,吏部因没准备,未能及时替陛下分忧,老臣回去后甚是惭愧,因此翻阅了卷宗,这次老臣有两个要举荐。吉州通判穆庆,历年吏部考核优,吉州临近并州,两地甚近,派他过去再合适不过。雄州同知杭志明在任上考核颇优,雄州距袁州只有五百余里,两地相近,派其前去可早安袁州百姓。”
穆庆?杭志明?
这两个是谁的人?
太子、燕王、楚王完全没印象,毕竟这种外放的地方官,还是比较偏远地区的小官,他们怎么可能全部记得住?
但没印象,说明这两个人肯定不是晋王的人,至少现在不是。
因为吴尚书是个老好人,对官员的考核,只要政绩做得还不错,一般都会给个优,要是做得不怎么样,只要不是太离谱,他也会给个中。
这种人谁不喜欢呢?
所以他在朝里的人缘很好。
这样一个有分量又有圣宠,而且还不站队,至少不碍着自己,偶尔还给自己一点便利的老臣,太子、燕王、楚王都不想为了这点小事得罪他。
说到底,袁州和并州那对比繁华的京城,富庶的江南,仍是偏僻贫穷落后的地方。这只要不再落入晋王的势力范围,他们都不会反对。
很巧的是,傅康年也是这么想的。
双方竟诡异地达成了一致。
但偏偏陈怀义竟跳出来反对:“陛下,这两州经历了浩劫,需有经验的地方官员前去,安抚百姓,尽快恢复生产,臣认为此事需得从长计议。”
他一反对,太子和燕王、楚王就皱眉。
现在他们都认定了陈怀义是晋王的人,他跳出来反对晋王一派莫非是盯上了这两州?绝不能让他如愿。
俞开诚当即道:“陈大人此言差矣,这二人都在地方为官多年,而且就在两州附近,他们不合适谁合适?莫非又是那个曹正卿?陛下,臣等认为,吴大人推荐的这二人最合适不过。”
他连名字都没记住,但不妨碍他阻拦晋王的手伸向并州、袁州。
延平帝想了想说:“吴爱卿和俞爱卿所说都有理,就按他们说的办吧。陈爱卿,朕知道,你一心为国,为早日平乱,不计代价,但有时候啊,你这眼睛也有看错人的时候。”
这是说陈怀义盲目信任看好曹正卿不妥。
被皇帝隐晦地批评了一顿,陈怀义也不气馁,点头道:“陛下批评得是,微臣有时候就是太固执了,不知变通,幸亏陛下理解微臣的心愿。陛下,微臣认为,黄思严是难得的将才,可让其带兵北上,拿下潭州、岳州,与晋王汇合,尽快平息红莲教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