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3/4页)
战事如果持续蔓延,肯定会有不少百姓往南往北逃。
刘子岳点头,让人将刘记在并州的管事叫来问话,先弄清楚刘记在并州有多少物资,尤其是粮食和盐。
将军队的半年以上的口粮扣除后,还有两个仓库,几十万斤余粮。
有这笔粮食,很多事便好办了。
刘子岳对穆庆说:“若是有逃难来的百姓,都接收了,但要查验身份,检查其随身携带的物品,不允许带铁器入城。难民入城后,可供两顿饭,将其送到南越开荒,并为其提供农具和种子,明年有收成之后再还。”
左右他们南越缺人,北边、西边能送多少,他们就要多少。南越这地方,在唐宋时还是流放之地,到明清已经很发达了,这便是有赖于这几百年间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入和人口增长。
如果能大规模迁徙人口进入南越,可缩短这个过程,因此有招揽人的机会绝不能放过。
穆庆明白了刘子岳的意图,道:“殿下,需要派人在附近几个州府宣扬南越吗?”
“也可以,不过不要做得太明显。”刘子岳点头同意。
一直没说话的郭富忽然开口道:“殿下仁慈,不过南下的不光是百姓,还有许多逃难的有钱人。这些人怕是不想去南越,估计更想留在并州。不若在并州城内给他们划一块地,可以专供给他们,凡是购买了土地的,并州府衙可将其登记在册,使其成为并州城的居民,获得官府的庇护。当然,这块地自是要比百姓的房屋贵一些。如此一来,府衙多一笔收入,而且将他们集中在一处,也便于管理。”
刘子岳瞠目结舌地看着他。
这不就是买房送户口的翻版,买地送户口吗?
郭富可真是搞钱的好角色。
刘子岳还没发话,穆庆激动得一拍手:“郭大人好主意。”
钱这种东西谁嫌多呢,尤其是他家殿下准备要做大事的,以后不知要花多少银子。有这么正大光明、你情我愿的弄钱方式,可不能错过了。
刘子岳只得笑道:“此事就依郭大人的。回头,咱们给袁州、封州、连州等地也去一封信,可以将这种方式推广出去。”
郭富看了刘子岳一眼,论狠还是殿下狠,他只想宰几只肥羊,殿下是想宰一群肥羊。
战事暂时还没波及到并州,并州城内一片安宁,老百姓照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府衙的气氛却一日比一日紧张。
很快,探子们就陆陆续续递回来了消息,先是朝廷派崔进鹏平乱,崔进鹏败北,反民又攻下一城,占据了四州,反贼势力往东扩张,朝廷震怒,派了晋王南下平乱。
刘子岳早听说晋王吃了挂落的事。
如今听到这个消息,不由摇头,晋王真不愧是男主,身边的人得力,又掌握兵权不说,还天时地利都给他了。
若不是出了襄州这事,依延平帝越发多疑的性格,绝对不可能这么轻易放他出天牢。
晋王复出,很可能会派黄思严去平乱。
真是想到什么就来什么,当天傍晚,信便来了。
信是黄思严身边的军师郭迁写的,详细说了晋王的如意算盘。
晋王明面上给黄思严和喻百盛下了旨令,命他们想办法,全力拿下襄州、金州四府,尽快平息这场动乱,但暗中,晋王又给二人下了一道命令,先收复三州,到襄州时打拉锯战,必要时将襄州以西的山民拉进来。
皇权不下县,占山自为王,襄州附近多山,山上有不少山民,居住耕种在几百甚至上千米高的大山中,以打猎和耕种为生。
这些百姓多是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进山定居的。
朝廷与山民之间时有争端,朝廷肯定是希望这么多百姓都能下山种地干活的,既多了人服劳役,又增加了国库收入。
但山上虽清苦,生存环境也不及平原地区,可少了压迫,不用缴税和服劳役,自由自在许多,山民们大多不愿意下山。
为此朝廷时常与山民发生矛盾,甚至是战争。
晋王明显是想用襄州和山民做借口,拖延战事,这样他就不用回京了,还能借打仗的机会,源源不断地向朝廷要银子。
真是好算盘。
刘子岳将信递给赵世昌:“你看看。”
赵世昌看完后,蹙眉,很是不赞同。
这么打下去,受苦受难的是百姓和将士。
可不遵照晋王的命令行事,黄思严的身份肯定会曝光,于他们不利。
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赵世昌琢磨了一会儿道:“殿下,能够将此事上奏朝廷!”
朝廷肯定不愿看到战事持续。
刘子岳轻轻摇头:“怕是不行,咱们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证明此事,一旦上奏,晋王知道了,必然会怀疑黄思严。而且他已经离开了京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不承认,不听朝廷的旨意,朝廷恐怕一时也拿他没办法。”
琢磨许久,他提笔给郭迁写了一封信。
晋王虽然希望看到战事胶着,但他肯定不愿意看到江南驻军大规模牺牲。所以能减少士兵的损失,他肯定也乐见其成。
黄思严只需从这点出发,便可说服晋王了。
黄思严接到信时,刚攻下金州,铠甲上还沾了不少血迹,浑身煞气。
他大步进了营帐。
郭迁起身行礼,又赶紧让人上了热水和吃食。
黄思严冲了个澡,换了身衣服,端起比他脸还大一圈的盆子大口大口地吃东西。这一仗从黎明打到傍晚,他已经有五六个时辰没进食了,体力消耗又大。
吃过饭,他抬起手背擦了一下嘴:“金州拿下了,下一站便是襄州!”
提起襄州,他就皱眉。
晋王让他们打拉锯战,将士必然身心疲惫,而且围城久了,城中恐怕也会出现惨绝人寰的事。明明他们的势力占据优势,晋王却不让他们一鼓作气,真是憋屈。
想到这里,黄思严抓过旁边的茶壶,仰头往嘴里咕噜咕噜地灌了半壶水,然后看向郭迁:“殿下那边可有消息?”
这个殿下自不是晋王。
郭迁将信递给了黄思严:“今日刚收到的,小人正准备告诉将军。”
黄思严利落地翻开信,一目十行,几下就扫过了。
看完后,他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起来:“妙,殿下这招实在是妙。我这就写信给晋王。”
郭迁拦住了他的手:“再等等,咱们还没打就表现出了不耐烦,不好。况且喻百胜一直跟将军不大对付,您要做的事,他必定会阻拦,不若等围个襄州几日再提出来。喻百胜这人没什么耐性,到时候他肯定也厌了,不但不会阻止,反而还会帮将军说话,如此成功的概率更大。”
黄思严赞许地看了郭迁一眼:“还是军师有办法,就依军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