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硝烟再起(第3/3页)

宴会在一片和谐喜乐的氛围中结束。

高澄今日并没有在宴会上提政事,之所以大摆宴席,也是因昨日拒见了一众登门拜访的旧相识。

真要一个个接见,高澄也嫌麻烦,索性今天设宴,一并全见了。

原本忐忑不安,唯恐丢了人的元仲华到头来发现根本就没她多少事,只是在开席时高澄为众人介绍了几句。

众人起身与她见礼,重新入住后,眼里看的,只有她的丈夫,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将军。

元仲华也没有被冷落的感觉,说到底,丈夫风光,妻子也与有荣焉。

而此时,一辆马车也在仆役的护卫下,驶离殷州赵郡。

车厢里的李祖娥一路都撅着嘴,神色不虞。

母亲崔幼妃劝慰道:

“你姊夫抛妻弃家,跑去了关西,你阿姊沦为罪妇,命不由人,你就莫要再恼了。”

李祖娥这才开口:

“阿姊身不由己,女儿又怎会责怪她,我只怨那高澄,既然娶了女儿,又不肯放过阿姊,如今有了阿姊,却还要母亲将女儿送去。”

李祖娥记忆里那个略带拘谨的漂亮大男孩,形象早已模糊。

六年了,这些年听了他不少贪花好色的传闻,与元仲华同岁的李祖娥原本也觉得没什么。

父亲不也娶了好几位姨母进门么。

至少听说他央人向父亲求亲的时候,李祖娥是喜多过于羞的:

原来哪怕只是年少时的匆匆数面,他也没有忘了自己。

所有的好印象,都在得知高澄将李祖猗收为外妇后,被一击而碎。

崔幼妃听了李祖娥的话,惊慌不已,她赶忙掀开车帘,朝外面张望了一眼,才压低了声音道:

“这话可不能再说,你与高澄已经有了婚约,纵使恼怒,也不能为外人知晓,免得惹他不快,祖娥终究是要与他过一辈子。”

“女儿并非痴愚,又怎会与外人道,我看那高澄就是故意将元昂逼走,他早就在垂涎阿姊,否则元昂出使的时候,又怎会急着将阿姊送回河北。”

李祖娥不光对自己丈夫没有多少好感,提起抛妻弃家的前任姐夫,更是没有好脸色。

崔幼妃宽慰道:

“我听你父亲说,那高澄生得俊美,文治武功又皆有成就,待人温和宽仁,也只在女色上把持不住而已,你嫁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文庙里的圣贤塑像,哪有那般完美无缺。”

李祖娥这次没有再反驳,曾经那个十一岁的少年,她已经记不清具体五官,但却始终记得,他生得很好看。

时间在母女俩的闲谈中流逝,马车一刻不停驶向邺城。

而辗转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沿海各州招募盐兵的张亮,也总算招满了两万人。

全是按照高澄所叮嘱,勇于械斗,却又不失质朴的盐工。

由沿途各州郡提供粮食,张亮领着这一支盐兵北上,向河北而去,以供高澄检阅。

同时也由他对这些人的驻地进行安排,待秋收之后,也好将盐兵们的家眷接去安置。

这也是两人早就约定好的事情,对这支盐兵寄予厚望的高澄,若不亲自检阅其成色,又怎么放得下心。

原本高澄是要在削弱了盐贩力量后,腾出手对他们进行打击,垄断食盐贸易,自己吃独食。

但既然决定将来要农商并举,高澄对待盐贩的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盐贩与私铸钱币不同,货币发行权必须彻底收归中央,这是原则问题。

削弱盐贩这一宗旨不能变,但却可以给盐贩留下生存空间,而不是一股脑全消灭。

高澄决定在各州县地方,统一规定盐市地点,禁止私人随处贩售,安排税吏,按进市的盐量收取盐税,避免盐贩逃税,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在高澄重新梳理盐务,平衡官盐与私盐矛盾,酝酿税制改革的时候。

宇文泰也没有清闲。

关中,长安。

得知高澄已然去了河北,麾下将士与百姓也缓过了一口气,宇文泰决定趁机拔除玉璧这颗钉子。

在宇文泰看来,这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时机,高欢大败才半年,并不一定有胆量渡河再入关西。

而高澄远在河北,西潼关便不会受到多少威胁,可以放心北上,但宇文泰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将心腹于谨调往西潼关。

自己则在长安汇聚兵马,征召州郡兵四万,随同他麾下四万战兵主力,北渡渭河,兵发玉璧。

临过半年前高欢大营所在,那里载满了树苗,正是宇文泰为了纪念大胜,与众将士一起栽种。

驻守玉璧(华阴)的王思政已经得到了确切消息,他一面命人往晋阳报信,一面整顿城防。

所幸,宇文泰春耕抢种,与屯田,不得不让部众休整一段时间,这给了王思政按照自己构想,设计修缮城防的机会。

在得到高欢的认可后,也正如高澄所言,高欢果然将一万鲜卑士卒交给了他。

再加上在五里暗道相逢时,高澄许他在招募五千州郡兵,虽然不能拉出去野战,但协助守城也有模有样。

王思政并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