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2页)

姜醉眉随着赵寰一起看了,她犹豫了下,道:“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可这一路看来,地里的庄稼长势,好似都不大好。”

赵寰蹲下来,手指捻着地里的泥土,随手在旁边的水沟里净手,道:“南边多雨水,你看这沟里的水,天晴了好几日还没干。地里的土地湿润,其实不宜种麦。前朝安禄山之乱后,北地的百姓往南逃难,他们惯常吃面,便种了麦。后来,金人入侵大宋,北地的百姓再次南逃,江南种麦的百姓又开始变多。”

雪白的面,便是百姓流离失所化成的血泪。

姜醉眉神色黯然,道:“百姓辛辛苦苦逃到了南边,日子照样不好过啊!”

赵寰道:“南边朝廷起初定了安民措施,百姓在冬日种植的冬麦,无需纳粮。这道举措甚好,但底下的官员实施起来,就花样百出了。朝廷对官员的政绩考评,当地州府缴纳赋税多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打个比方,先且不提能免一部分赋税的权贵,扬州府穷苦百姓手中,共一千亩地,官员按照一千亩的地收取赋税。仅从这点看起来,官府的做法并无任何问题。但问题在于,百姓为了活命,肯定在冬日的时候,拼命种无需纳粮的麦。等冬麦收割之后,再种稻谷。地不得停歇,施肥不够,生出来的虫害,地也如百姓一样,早已重伤了。”

姜醉眉学着赵寰那样,捡了块泥土在手中捻了下,又湿又粘。挖出来陇沟里,汪着一层水。她心情更低落了几分,“南边的土地不适合种麦,这压根就是南橘北枳。”

种子肥料都跟不上,端靠着人力耕种,庄稼产量低是必然,这也是她大力投入对农业研究的原因。

赵寰宽慰她道:“不是不能种,而是眼下南边种麦,不若种稻谷。不过啊,以后肯定能种的,还会大丰收。”

姜醉眉深深吐出口气,闷闷不乐地道:“扬州府肯定要好几年,才能休养过来了。”

为官多年,姜醉眉见多了真正百姓的苦难,她坐在田埂上,抱膝远眺,轻声道:“无数文人士子写诗写词,称赞大宋的富裕繁华。以前我不明白,既然大宋如此富有,为何还有那般多的百姓起事。我如今是看透彻了,哪是百姓富裕,富的全是权贵。一家一族倒下来。还会有另外的一家一族崛起,权贵轮流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呵呵,先贤圣人早就说明白的道理,却不能细究。”

赵寰意外抬眉,缓缓笑了起来,道:“先前我接到了临安的消息,你可知晓张保的女儿张小娘子?”

姜醉眉点头,关心地问道:“可是她出了事?”

赵寰将张小娘在临安的事迹说了,“洪夫人从明州府走海路到了直沽后下船,来到了燕京。洪夫人将张俊的宅子,田地地契,全部交了出来。”

姜醉眉听得直咋舌,高兴地道:“张小娘子真是厉害,洪夫人也是。”夸完,脸刷一下沉了下,怒道:“可惜洪夫人遇人不淑,嫁给了张保,连累所生儿子也随了他没出息。”

赵寰很是佩服欣赏张小娘子,她出自清郡王府,本可以一辈子富贵无忧,但她却没安于现状。在遇到家族危难时,有聪慧,更有胸襟魄力,舍得散尽数万贯家财于民,只身逃亡。

从无到有难,从有倒无更难。天底下没几人能做到张小娘子那般,哪怕是张浚,虞祺他们都,都统统比不上。

北地朝廷中,还有不少眼巴巴等着赵寰给他们封爵,子孙后代好继续做人上人的官员。

张小娘子敢于跳出自己的权贵阶层,这才是真正觉醒的力量!

赵寰道:“我已经让察子去了临安,帮张小娘子一把。临安府,我打算在年前打下来,不能让他们再祸害百姓了!”

察子即秘密细作,姜醉眉顿时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道:“第一次去临安时,我可威风了。这次再去,我要变得比以前更威风!”

赵寰不由得失笑,见天色不早,起身道:“这地没甚可看之处,不能再这样种下去了。我们回城去,商议下如何减免百姓的赋税。”

两人一起回了城,刚进府衙,就收到了斥候来报:梁夫人与韩世忠领着大兵,前往常州方向而来。

赵寰难得哟呵了声,邢秉懿厉害,将辞官的韩世忠与梁夫人都重新请出了山。

姜醉眉想到韩世忠打仗的本事,皱眉道:“这下可要大打一场了。”

赵寰沉吟着,一时没有做声。

是夜,一队人马,悄然在扬州码头上了舫船,连夜驶向了常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