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四世三公张不疑(第2/3页)

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他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

甚至,这种谨慎和听话还遗传给了下一代,他的四个儿子全部继承了阿父的这种精神,皆官至二千石,历史上将他称为万石君,就是说他们家里有五个两千石,这可比如今周家父子两彻侯还要厉害。

刘长倒是挺喜欢这个人的,这位话不多,不会劝谏自己,用心的尊敬自己,每当召见他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对你的恭敬是发自内心的,完全不敢有半点无礼的举动,连张不疑都挑不出他的过错来。

而且,他做事很谨慎,因为他知道自己才能不足,因此在给刘长办事的时候,他就会很勤奋,他做官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犯下任何错误,没有被群臣弹劾过一次!!!

这才叫真正的苟道中人。

让这样的人来负责铸币,发行,还是挺适合的,这人谨慎,而货币这东西,就是需要谨慎,张不疑这样的反而不能来操办,太激进了,容易出错。

刘安知道自己的阿父很厉害,可是从张苍口中得知了一些情况后,他心里阿父的地位更是节节攀升。

这才叫大贤啊!!!

一己之力,改进数学,文字,货币,简直前无古人啊!

当刘安找张苍来补齐墨经里关于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张苍却认真的说道:“这件事可以请陛下来帮忙啊!”

刘安恍然大悟,这才急忙前来拜见阿父。

刘长抚摸着下巴,他这段时日里要做的事情也并不少。

看着刘安那迫切的模样,刘长还是点了点头,“好,傍晚的时候,你可以来找朕……看看能否进行整理,不过,张苍他们那边,就得你自己过去了,朕抽不出时日来。”

“多谢阿父!!!”

刘安开开心心的离开了,刘长瞥了他一眼,这才看向了吕禄。

“先给朕准备点吃的,然后将张不疑给叫进来。”

有些时候,刘长都会怀疑张不疑平日里是不是一直都待在皇宫门口蹲着,就等着自己派人去召见,因为他每次前来的速度都实在是太快了,离谱到吕禄准备的饭菜还没有端上来,张不疑就已经出现在了刘长的面前,要知道,张不疑住的也不近啊,他是怎么做到的??

“季布要来了。”

刘长开口说道。

“那齐王身边?”

“董赤。”

“陛下圣明!!董赤一直都是唐国的官吏,乃是陛下的心腹,让他去齐国,再合适不过了!”

张不疑又说道:“只是,季布这厮,乃是太后之舍人,向来以太后的命令为主,乃是不忠之小人,您要让他来担任国相,实在是太抬举他了,倒不如让张苍来担任国相,让季布来担任少府令,张苍有大才……”

“朕何尝不知道老师的才能呢?只是,担任国相,不只是要有才能,天下的局势不同,所要任用的国相也是不同的,当初要与匈奴交战,阿父让舞阳武侯来担任国相,难道是因为他治国的才能吗?如今的天下,需要诸多革新,而我的老师生性慵懒,能做实事,却不主动献策,若是让他当了国相,除却朕,就没有人可以驱使他来做事了。”

张不疑从来都不会跟刘长唱反调,刘长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不过,季布来庙堂,不是为了担任国相。”

“他是来担任御史大夫的。”

张不疑目瞪口呆,惊愕了许久,方才以哭腔问道:“陛下,那我去哪里啊??”

“你接任召平,当国相啊。”

张不疑沉默了。

三公是三公,国相那是国相。

况且,对他们老张家来说,国相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陛下是不可能以张不疑为相的,这一点在庙堂里也是共识,张不疑的激进和暴躁是出了名的,况且,朝中这些主要大臣都是他阿父的同辈人,他一个小辈,怎么可能压在群臣的头上,成为国相呢??

张不疑自己都觉得自己接任召平的可能性不大。

可是在此刻,刘长说的很认真,不像是戏言。

张不疑的曾祖父张开地,在韩国为相,先后辅佐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三代君主,而张不疑的大父张平,担任国相,辅佐过韩釐王、韩桓惠王这两代。他们被称为五代相韩。

张良前半生都是在想着复国,为了富国,不择手段,为人激进暴躁,活脱脱的“疯美人”,后来张良辅佐韩王成,光复了韩国,成为了国相,刘邦几次想让他到自己身边来,都有些束手无策,直到“大汉的奠基者”,“高皇帝的人才输送官”,“秦末伟大的无私奉献者”项羽帮忙杀掉了韩王成,张良的复国梦彻底破裂,专心开始辅佐刘邦。

事实证明,项羽砍出去的这一刀,最后变成了无数个刀落在了他自己的身上。

而如今张不疑若是也为国相,那他们就是四代人都担任国相的位置,而张不疑比他们更厉害,因为张不疑不是诸侯国的国相,那是庙堂之国相啊。

张不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朝着刘长附身大拜。

刘长受了他的礼。

“刚才刘敬找来了……劝说朕停止修建洛阳,要朕广开水渠,说洛阳目前无险可守,远不如长安,还说什么敌人犹存……”

“他是说诸侯王与大族豪强?”

“朕听着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朕就把他给赶出去了,这厮简直就是不要命了,什么话都敢说,离间君王与诸侯,那可是诛族的罪行啊,况且,这些年里,他树敌太多,廷尉大牢反而要安全一些……张释之还在,他就安全。”

“陛下,刘敬这个人虽然是不忠的小人,可还是有能力的……其实他先前就曾多次说,以天下的粮食运输到长安,是为了削弱地方的势力,可是臣觉得,就是削弱地方的势力,也不能通过浪费的形式,这些粮食能养活多少百姓啊,这都是百姓勤苦耕作出来的,关豪族什么事呢?!”

“不过,开水渠还是可以的,如今大汉周围虽然没有敌人,可还是要做好准备,在各地开渠,缩短路程,一方面可以灌溉沿路的耕地,一方面可以运输粮食到各地,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洛阳,也不能不修……臣以为,可以在洛阳周边设立大关……就如潼关这样,让洛阳成为大汉的第一道防线……长安的户籍太多,可以按着刘敬的言语来派往周边各地,当初让各地的豪族前来长安,不只是为了充实这里的户籍,更是为了削弱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