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唐宪宗:朕不会因为名字而发落人!(第2/2页)

文武百官闭口不言,噤若寒蝉。

宰相裴度为陛下尴尬之余,也有些爽快。

陛下好是好,修订律令,整顿科举,加强财政管理,算是很不错的君主了,民间甚至有人喊他“小太宗”。

可他实在太迷信神佛了,一百头马都拉不回来。天天吃丹药,脾气暴躁,经常杀宦官,人人自危。

如今终于有人能指出陛下的过错了!

宰相:“陛下,天幕都这么明示了,还望陛下不要再服用丹药,诛杀方士!”

唐宪宗李纯做了个深呼吸,闭上眼睛,有些泄气地答应下来:“好,就依你。”

他像是想到什么,试图为自己挽回形象,立刻做出一副渴求人才的模样:“这天幕所说的李贺李长吉不是在礼部当差吗,快叫他过来啊!”

其实在此之前,他连听都

没听过李贺的名字。

因为李贺指桑骂槐骂他,李纯甚至想砍下他的头。

事实上,在不久的未来,他也想砍了不让他迎佛骨的韩愈的头。

这一对师徒,在骂皇帝的事情上,非常有默契,让皇帝恨不得杀而快之。

宰相刚刚已经问出来了李贺的下落,尴尬地说:“李长吉已经辞官回家了,河南昌谷距离长安太远,已经派人去请他了,也不知道多久能得到消息。”

“陛下,天幕如果知道李贺能沉冤得雪,一定会庇佑大唐,陛下圣明啊!”

唐宪宗李纯非常受用,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这样一位大才子却不能参加科举,这是大唐巨大的损失啊。朕要还他一个公道!”

“没想到我堂堂大唐,还有如此丧心病狂之事件,因为父亲的名讳就不能考进士,简直是无稽之谈。”

“唉,还是基层官僚做事没有度啊,朕才不会因为名字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而发落别人!”

这时,他像是想到什么,又问:“那韩愈呢?快叫韩愈这位文章巨公过来,朕要亲自跟他探讨诗文。好久没在朝会上见到他了。”

他话音落下,众人闭口不言,空气接近冷凝。

唐宪宗李纯有些不解:“怎么爱卿们都不说话了?朕说的有什么问题吗?”

裴度小声说道:“陛下您忘了,荆南节度使之子裴锷平庸浅陋,大家都耻于称呼他的字。”

“可是韩愈和他们家私交甚好,所以在给裴锷送行的时候,为他写了序文,里面称呼了裴锷的字。”

“有朝臣上奏这件事,觉得韩愈卑劣,所以你把韩愈贬成太子右庶子。当然上不了朝了。”

韩愈也和李贺一样,在名字这件事情上掉了大坑。

唐宪宗李纯:“……”……

视频将各大位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依旧还在播放中。

悠悠我心:【总而言之,在长安的三年里,李贺工作不顺,妻子过世了,身体又不好,精神状态差到不得了。

【他又见到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盘剥百姓,却无力改变。实在是受不了了。】

【心中有火气,他文风大变,写了很多鬼诗,这也是他被称为诗鬼的原因之一。】

【燕昭王招待郭隗之后,高筑起了黄金台,用来吸引全天下的人才。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李贺希望被燕昭王这样大方又有进取心的君主赏识,可惜事与愿违。】

【唐宪宗和燕昭王的区别有亿点点大……】

【李贺心高气傲,受不了这种磋磨。】

【这996的芝麻官,不做也罢!】

【于是他称病辞去了奉礼郎,回老家养病。】

【在这段时间里,他又双叕给汉武帝写了一首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借此感慨时光易逝,沧海桑田。】

【他在这首诗的前面,写了背景。】

【汉武帝沉迷修仙,方士告诉他要喝露水才能长寿,所以刘彻派人打造了一个金铜仙人,仙人捧盘接露水。刘彻妥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男啊。】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是三国纷乱,再之后就是魏朝。】

【魏明帝的时候,官员把汉武帝的捧露盘仙人拿出来了,放到前殿,然后准备把仙人从长安运走。】

【那个接露水的盘子因为颠簸流出露水,导致金铜仙人像是哭了一样潸然泪下。】

【李贺离开长安的时候,想起了这个典故,来长安的时候踌躇满志,离开长安的时候浑身伤病、暮气沉沉。】

【长安见证了王朝的兴衰,也偷走他的青春。】

紧接着,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古青青挑选的纪录片中,李贺的扮演者长相不算帅气,眉毛很粗,甚至连在一起。

才二十岁出头,头发却白了很多。

和史料上对李贺的记载非常相似。

可是气质却非常独特。

阴郁,落寞,孤独,沧桑,太特别了,没有人见到他之后会忘了他。

诗人远远眺望

长安,吟诵道:”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刘彻已经离去了,夜里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了无踪迹……

魏国官员把金铜仙人从长安运走了,金铜仙人带着汉月离开,甚至流下眼泪。

面对王朝兴衰,如果天有情的话,天也会悲伤吧!

【很多人描写王朝兴衰的时候,往往是靠写景,结果李贺用的是曾经被刘彻抚摸过的仙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这个场面描写得非常生动。好像给仙人赋予了灵魂一样。】

【这就是李贺压箱底的绝技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话自从诞生,就让人拍案叫绝,古往今来,无数人想对出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