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礼法与科教(第2/3页)
听安定公主发问,库狄琚便道:“请公主稍候,我去给公主拿一块实验样本。”
说着从身上开始摸钥匙——珍贵的实验样本都由她亲自保管。
库狄琚去取样本之时,姜沃就与曜初讲起了原理:也是她之前购买的《有用化学物质的人工合成和危害》指南里的基础知识。
但知识如何转化成技术,当真需要实验与群策群力。
比如关于水泥中加入动物血液,其实书上只有一句原理:碱性物质与血液脂肪会发生皂化反应,产生细小的气泡。
其实这也是制作肥皂的原理。
以上是化学知识,等库狄氏拿来了样本,姜沃则开始讲最基本的物理:零度以上水是水,零度以下水是冰,这个循环过程就叫做冻融循环。而众所周知,冰的体积比较大,这样反复的体积变化,就容易产生裂缝。
“曜初看,只加一点血液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的这些小气泡,就能减少冻融循环的压力。”
曜初发现这块水泥的横切面,确实能看到一些很细小的气泡。
姜沃给曜初讲完,又特意对库狄琚道:“等实验做完,别忘记发实验补助。尤其是那个提出可以用动物毛发来代替血液的实验员。”
碱与脂肪的化学反应,是姜沃最先提出来,城建署去实验的。
但知识的普及已经开始产生新的灵光——有女官提出如果要抗冻融循环,是否可以加入纤维状的毛发?如今试验了马鬃,效果也还不错。
库狄琚应下:“姜相说过,要格外厚待技术人员,要鼓励她们每一次奇思妙想。实验经费不能省。”这话每次姜沃都会说,库狄琚也都会每次认真应下。
姜沃颔首。
转头见曜初还捧着那块样品,似乎有点发怔,便唤了她一声:“曜初,姨母带你去看水泥工艺品坊。”
虽然姜沃觉得,那其实算不得什么工艺品……不过,这个专门生产水泥摆件的工坊,可是城建署的印钞机!
看在金钱的份上,姜沃已经逐渐开始接受水泥审美。
曜初回神抬头,她看着姜沃和库狄琚身上的灰尘,忽然语气坚然道:“真该把那些满脑子只想着‘礼法规矩’,只盯着谁家的庙修的好,谁家庙旧了的朝臣,抓来这里磨水泥!”
他们在朝上满口‘仁义礼智信’,以武氏家庙逾越做文章,想把母后赶回后宫,之前亦有很多次想把姨母的官位夺走……
为何不想一想做点真正的事儿!
他们是看不见这些年长安城内修起的路吗?
何况,有利于百姓的不止有路——
听曜初这愤然之语,姜沃还未及答话,就见一个专门负责传话的官吏跑进来道:“库狄署令……”一见姜沃也在,眼睛一亮:“姜相正好也在,可得去劝劝——司农寺吴正卿和工部刘郎中又坐在咱们待客室不走了!非要署令今年多批给他们水泥和混凝土才走。”
库狄琚难得露出了头疼的表情,也带着期待看向姜沃:“姜相请。”
姜沃:……来的不巧,这是过上了从前辛尚书的日子,让人堵在这里要账啊。
*
曜初跟在姜沃身后一并出去。
边走边想起姨母告诉她的,城建署所出产的各种建材不只可以修路。
其中硬石膏凝固后,防水效果极佳,是用来建储粮仓库的绝佳材料——之前朝廷粮仓不得不派人定期晒粮,就是为了避免粮食湿度过大而陈腐。
此外,水泥混凝土还可以修筑堤坝、围堰和海塘,防水患!
在此前,朝廷修的多是土坝,然而土性松浮,难于长久捍御水患。再有便是更高级一点的碎石加固的堤坝,但这种多需做成大挑坝,撑水外出,且修的越高,将来坍塌的风险就越大——总之朝廷每年都在治水上要花许多银钱。
直到水泥混凝土的出现。
曜初还记得姨母笑眯眯告诉她:“修堤坝最好用的倒不是混凝土,而是‘硅酸盐水泥’——还好有倭国的火山灰啊。”
因想到水泥的这两桩作用,曜初也就知道,为何司农寺正卿和工部郎中会来这里静坐了——
司农寺必是想多申请水泥建高档存粮粮仓。
而工部内的水部郎中,负责天下川渎,堰决河渠事。每年立堤防之事也归他们。
*
果然,见到姜相竟然也在,吴正卿和刘郎中顿时都眼睛锃亮如探照灯!
“姜相做主!”
“姜相定夺!”
这两嗓子下来,姜沃都不免有些怀疑自己不是宰相,而是包青天……
刘郎中目光焦急,但先闭嘴等司农寺正卿说话——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他只能第一个说。
司农寺吴正卿开口道:“粮食乃国家根本。且如今东南的占城稻丰收,又能走海运送到北边,正该多修粮仓屯粮!”
还引经据典:“《汉书》中就道:实仓禀,备水旱!”听他引用汉书,姜沃还真有点刮目相看。
她跟吴正卿相识的很早,那时候王神玉还在做司农寺正卿呢!当时这位吴正卿还是少卿,全权负责栽培棉花事。故而姜沃知道这位是很朴素的‘农官’,这会子却都开始引经据典了,可见做足了功课来的!
吴正卿从来认为粮食是世上第一重要事:“姜相,两京人烟稠密不说,北边本就多人口。一旦有旱灾水灾粮食储备不足,百姓可要饿死的!”
见吴正卿终于说完,刘郎中再也忍不住了:“姜相!百姓不只有冻饿之危,还有洪患之危啊!”
“圣贤书都道:守堤如守城,防水如防寇!”刘郎中边说边心道:引经据典谁不会?我们水利工程也有很多名言警句啊。
他这一骄傲,下一句话就不小心说错了:“且粮仓什么时候都能修,但堤坝正该春日加固,以备夏、秋霖潦啊!”
果然刘郎中话音未落,吴正卿那常年务农被晒棕的脸都气红了:“这是什么话?春后青黄不接的时候最需储备粮食,怎么能耽搁?何况边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有战事,不更需要粮草?”
刘郎中憋的脸通红,先道个歉,然后继续跟吴正卿掰扯起来:“可是去岁朝廷已经重修了卫州黎阳仓两百多个粮窖。黎阳仓西边是永济渠,东边就是黄河,往北地各州运送粮食都很便宜——从隋朝起就有‘黎阳收,固九州’的俗语,也暂且够了。”
吴正卿就听不得‘够’这个字,很快反驳道:“刘郎中这话说的不对,难道去岁朝廷没拨给你工部水泥?我记得拨给工部的正是最多的!”
刘郎中崩溃:那一座堤坝就要用多少水泥啊?能跟重修粮仓比用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