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二章,悲催的王守仁(第2/2页)

至于乡试的时候,各省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非常的卷,竞争压力非常大。

一个省乡试中举的名额往往只有100多个,有些人口少的甚至于只有几十个,而每个省都有成千上万的秀才参加乡试,其中的竞争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想要考上举人再中进士,这个概率已经低到让人发指的地步了。

这如果考不上举人中不了进士,读旧学的意义就不大了,一辈子到老就是一个穷秀才,就跟文征明差不多。

新学这边相对就好很多了,虽然新学的人数也很多,但是新学的人就业非常的广泛,会读书的就去读书考大学搞研究,不会读书的就去学技术当工人什么的,反正大家也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读书也是为了学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找工作什么的。

故而新学的人虽然说不当官什么的,但是往往在社会上反而过的都还不错,商行,工厂,船行,军队等等都喜欢新学出来的这些人。

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内容都是非常有用的,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就让旧学的人非常不满了,凭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的考科举都很难考上,想要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又都不受欢迎,而你们新学读的旁门左道反而是大受欢迎,凭什么啊!

当然了,这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儒家的人感觉到了儒家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一家独大,到了现在新旧分庭相抗的局面,难道以后儒门会衰弱下去。

很早之前的时候就想着要打压新学,重振儒门了,只是以前刘晋在,大家斗不过刘晋,现在刘晋一走,儒家的酸臭腐儒们又开始出来折腾了。

不仅仅要振兴儒门,而且还要在这朝堂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将更多的老旧派儒家学子给推上去。

只是,这个大臣的建议明显就是前后矛盾,一方面是科举考试卷的很,要天子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一方面又说要让新学的学校变成儒家的书院,更多的人学习传统的儒家学说,这不是变相的又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压力和竞争吗?

此外也不考虑下朝廷需不需要那么多官员的问题,这名额增加容易,以后要缩减就难了,更何况,增加名额就意味着要有对应的官职,这些他们都没有好好的考虑就站出来乱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