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14 .工基农基(第2/3页)
“国家要恢复高考了。”
赵娟娟手里头的筷子啪嗒落下:“真的吗?”
“孙老师从北京那边得到的消息,肯定是真的,不然谁敢把这样的消息到处乱传?”
赵云清连声道:“消息暂时还没传到咱们临川镇,不过咱们得提前复习起来,早复习一天,就比别人都早一步。”
“大姐,去年送来那套复习丛书还都在吧?”
赵娟娟忙道:“都在都在,我都好好放着呢。”
潘登云也惊讶不已:“高考真的要恢复了,我们这样已经工作的人也能考吗?”
“工人农民知青都能考,大姐夫,你也得加油。”
“太好了,可算是等到了。”潘登云笑起来,又说,“来来来,坐下吃饭,咱们慢慢说。”
“不了,家里饭都做好了,我就是听了消息激动过来报信。”
赵云清大长腿一跨,直接上了车:“叔叔阿姨,大姐姐夫,那我们先回去了。”
“哎,留下来吃顿饭再走吧。”潘家的公婆忙喊道。
赵云清摆了摆手,到底是骑车离开了,毕竟这年头谁家做饭都量着来,要是他们俩留下吃饭,别人就要吃不饱了。
潘登云坐下来,脸上还带着几分兴奋:“没想到高考真的会恢复,我们才工作一年,以前的知识还没放下,好好准备指不定真的能考上。”
赵娟娟也说:“我弟之前还拿了复习资料过来,待会儿我就翻出来,咱们今天晚上就开始做题。”
“娟娟,你现在肚子里揣着一个呢,哪儿能熬夜做题啊。”潘家婆婆有些担心。
赵娟娟笑着说:“妈,你放心,我肯定会照顾好自己身体的。”
潘家婆婆皱起眉头来:“我不是想拦着你们,可女人怀孕原本就累,更别提考大学了,你说着万一真的考上了,到时候你是带着孩子,还是不带孩子?”
赵娟娟看了眼丈夫,抿着嘴不说话了。
潘登云接到妻子的眼神,立刻道:“妈,娟娟要是真的考上了,那你就要多一个大学生当儿媳妇了,不管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会有一个大学生当妈,那得多体面。”
潘家婆婆还是担心都很。
潘家公公倒是说:“儿子说得对,他们都读到高中了,好不容易有考大学的机会,咱们不能给拖后腿。”
“登云,娟娟,你们只管去考,我跟你妈会做好后勤。”
潘家婆婆见丈夫也支持,无奈道:“你们想去就去吧,可也得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什么都没身体重要。”
潘登云立刻答应,又说:“妈,待会儿我去给大哥也送个信,看他们俩想不想去试一试,再给大姐写封信,如果她能考上的话,指不定就能回城了。”
一提到下乡好多年的女儿,潘婆婆激动起来:“对对对,你给她写信,还有娟娟弟弟送来的资料,有多的话也给她寄一份。”
“当年你大姐是心疼你跟小妹才主动下乡的,都这么多年了她也没能回来,如今都熬成老姑娘了,现在有机会,你们可得多帮着她一些。”
潘登云满口答应:“那是自然。”
赵云清骑着风火轮回到家的时候,就瞧见家里头坐满了人,有知青,也有社员。
“哎,云清回来了,快坐。”人群中有人招呼道。
赵云清一屁股坐下来,奇怪的问:“你们都来我家做什么?”
“这不是听孙明说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激动的很,都想来打听打听消息。”
赵云清明白了,乍一听消息,大家高兴至于,还有些不敢相信。
“大队长,国家真的会恢复高考吗,我咋也没听过这消息?”罗大江拧着眉头问。
他看着像是高兴,又像是害怕。
赵建国点头道:“孙知青的为人你们也知道,他总不会拿这种事情来开玩笑的。”
“我家也是北京的,如果恢复高考,家里怎么样也得给我送个消息啊。”陈林忽然问。
赵建国只说:“那我就不知道了,也许是孙知青认识的朋友有门路,也许是他舍得钱拍电报,也许是别的缘故。”
“我的意思是,大家相信这消息,有心参加高考的,那就早早的复习起来,如果没这份心的,咱们该吃饭吃饭,该干活干活,跟以前也没差。”
陈林沉着脸:“就不能给个准信吗,万一大家辛辛苦苦的复习,结果白忙活一场呢?”
前两年也不是没这样的事情,都传高考会恢复,结果最后没消息。
赵云清看了他一眼,淡淡道:“那你去人民大会堂打听去,人家好心好意的告诉你,你还怀疑上了,又没有人逼着你读书。”
陈林瞪了他一眼,碍于赵建国在场,没敢吱声。
赵建国咳嗽一声:“如果消息是真的,那迟早是会刊登在报纸上告知所有人民群众的,心底有怀疑的再等一等,等到确切消息再行动也没事儿。”
自然是没事儿,考得上考不上关他屁事儿。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管是金水大队的社员,还是下乡插队在我们大队的知青,该干活还得干活,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耽误生产。”
“如果有人偷奸耍滑,打着筹备高考的名头不干活,那到时候分不了粮食,大队也是不管的。”
这话一说,蠢蠢欲动的人群顿时少了一批。
其实来凑热闹的人里头,大部分连初中都没上,这些人别说高考了,复习资料能不能看懂还是二话。
自然也有对自己有信心的,尤其是去年才刚下乡的这些知青。
罗大江就对自己很有信心,开口问:“大队长,如果白天高强度劳动,晚上我们哪儿还有精力看书,就不能宽容宽容吗?”
赵建国摇头:“你们读书考大学是你们的自由,可地里头原本就是人六劳四,再给你们优待的话,对参加劳动的社员来说不公平。”
“总不能让其他人辛辛苦苦干活,来养活你们读书,非亲非故的,没有这个道理。”
“当然,要是家里愿意供养的,我不也反对。”
赵建国就一个意思,让他优待没门,但愿意少分粮食那可以,家里头愿意养着那也行。
整体就是一句话,干多少分多少,谁也不能吃大亏。
社员们暂且不提,知青们一个个都是心动不已,他们自觉都比乡下人多读了几天书,只要去参加高考,那还是有一定成功率的。
陈林眼神一闪,在他看来跟高考比起来,少分一点粮食算个屁。
他追问道:“大队长,如果高考的消息是真的,我能参加高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