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第2/2页)
同性恋者:5,000~15,000
耶和华见证人:2,500~5,000
西班牙共和派:7,000
根据露西·达维多维茨的资料,欧洲各国“二战”前共有近900万犹太人(886.18万),大屠杀受害者近600万(593.39万),约占三分之二(见表)。导致全球犹太人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从“二战”前(1939年)近1,700万减少到1,100万。直到今天,犹太人人口也没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大量欧洲犹太人被杀害还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后果,那就是两种犹太人常用语言的衰落。一种是意第绪语,也称“犹太德语”(Judeo-German),主要使用于德国、奧地利、波兰、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匈牙利、捷克、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大屠杀殉难者中约85%(500万)是说这种语言的。另一种是拉迪诺语(Ladino),亦称“犹太-西班牙语”(Judeo-Spanish),主要使用于南欧、希腊和巴尔干半岛各国,说这种语言的犹太人也大量被杀害。
值得注意的是,纳粹大屠杀受害者中还有苏军战俘,人数仅次于犹太人,在总共570万战俘里有约330万被杀害,占总数的57%。最大量苏军被俘发生在战争的头几个月,而最大量被杀害也发生在这段时间,即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有约280万人被杀害,大多是未经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集体枪杀的,另外的50万人后来死于集中营或者苦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被德军俘虏的23万名英、美战俘里,只有8,300人被杀害(其中一些是犹太人),仅占3.6%。英、美等西方同盟国战俘都囚禁在战俘营,而苏军战俘几乎全部关押在集中营,根本不执行《日内瓦公约》有关规定。
还应该注意,日本对待战俘之残暴,与纳粹德国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它也在1929年关于战俘问题的《日内瓦公约》上签了字,但不管是对中国战俘,还是对其他同盟国战俘(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荷兰、新西兰、菲律宾等众多国家),都不按日内瓦公约有关规定办事,大量战俘被任意杀害、强迫劳役、用于医学实验,还有许多人因饥饿、受伤和疾病得不到应有治疗而死亡。1943年3月20日,日本海军更接到命令,处死他们俘虏的所有同盟国军人。这时在太平洋战场与日本作战的主要是美国,俘虏的同盟国军人自然也主要是美国人。根据战后东京审判材料,被日本俘虏的西方战俘死亡率高达27.1%,是纳粹德国相应数字(3.6%)的7.5倍,其中美国战俘死亡率尤高,达到40.4%。而中国战俘死亡率还更高,日本侵略中国时间最长,俘虏的中国军人无疑也最多,但日本投降后获释的英国及大英帝国成员国战俘有37,583名,荷兰战俘有28,500名,美国战俘有14,473名,中国战俘只有56名!
1942年6月动工、1943年10月建成,以“死亡铁路”闻名的泰缅铁路,是日军残暴对待战俘和强迫劳工的一个典型例子。为修这条长415公里的铁路,直接死于施工的就有9万名亚洲劳工和12,399名同盟国战俘,其中英国战俘6,318名、澳大利亚战俘2,815名、荷兰战俘2,490名、美国战俘356名,平均每公里付出250条生命的惨重代价!战后法国小说家皮埃尔·布勒(Pierre Boulle,1912—1994)以此为背景写成小说《桂河大桥》(Le Pont de la Rivière Kwai),1952年在法国出版,当年即获得以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尔-奥古斯丁·圣伯夫命名的“圣伯夫奖”。1954年小说的英译本出版,英国著名电影导演大卫·利恩(David Lean,1908—1991)随即把它搬上银幕,拍成的同名电影1957年夺得第30届学院奖(奧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摄影共七个奖项,还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包括中国观众在内,世界上许多人都是通过这部电影知道“死亡铁路”的。不过应该指出,布勒是一名擅长科幻题材写作的作家,他写的这部小说和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受到许多幸存战俘、包括小说及电影中尼科尔森上校生活原型菲利普·图赛(Philip John Denton Toosey,1904—1975)的批评。他们指出,实际上日军对战俘要残暴得多,生活条件之恶劣和劳役之繁重、艰苦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战俘们一个个瘦骨嶙峋,远不是电影里的样子。
修筑“死亡铁路”的澳大利亚战俘和荷兰战俘(1943年),一个个骨瘦如柴,远不是人们在电影(桂河大桥》里着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