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平分秋色一轮满(第4/4页)

而这十几天中,沈九娘正带着女儿月眉东躲西藏。孙燧在知要赴鸿门宴时,一边紧急送走了唐伯虎和报信人,另一边还是想法设法安顿家人,沈九娘和月眉也同孙家的家眷一道,连夜带着假路引,坐小船离开南昌。

只是这船行到半道上,就被宁王派来的追兵拦截。孙家的家丁,死伤大半,而沈九娘在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女儿跳河。幸好母女俩都是江南水乡的女子,从小熟悉水性,这才借水路捡回一条命。她们上岸之后,没有跟随逃亡的大部队,而是又紧急牵了一只船,躲在船上漂流。沈九娘心知,外头已然乱作一团,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貌美妇人,再带上一个小女儿,出去只能任贼寇宰割,倒不如飘在水上,还能多坚持几天。

她们这一飘就是七八日,船上准备的些许食物,早就弹尽粮绝。沈九娘已是形容憔悴,面色蜡黄。她拿着好不容易网上来的鱼,对女儿道:“乖,吃一点吧,再坚持坚持,你爹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月眉自小倍受父母疼爱,哪里吃过这样的苦楚,一早就病倒了。她气息奄奄地躺在母亲怀里,还勉强应下。她咬了一口生鱼,就觉腥味直冲口鼻,当下一扭头就吐了出来。

沈九娘眼见她如此,心如刀割,泪水簌簌而下。月眉忙道:“……娘,我没事,我睡一下就好,睡一下就好了……”

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知觉,沈九娘已是心如油煎。她望着茫茫的江流,终于下定决心,上岸赌一把,她一定要救她的孩子,一定要救她的孩子!于是,在碰见下一个码头时,她果断喘着粗气,将船上的重锚丢进了水中。船一停稳,她就背着孩子,再一次跳进了水里。

按她的打算是,她要偷偷上岸,去找大夫。可没想到,她才下船没多久,就被码头上的戍卒堵住。他们逼问道:“这个方向,你是从南昌附近来得?你究竟是什么人,和宁逆有何关联?”

沈九娘定睛一看他们的服饰,是官军!她一时喜极而泣:“官爷,小妇人姓沈,拙夫正是唐寅,你们、你们可听过李越李御史,那是我家亲眷啊!”

江南一带,谁会没听过唐寅和李越的大名。戍卒不敢擅专,将她带往知府处。原来沈九娘在水丰之时,顺流而下,这几日间,已然到了南昌下游的临江府。而临江知府戴德孺正是有名的清流,在没接到王守仁命令前,他就已经下定决心死守城池,如今得到了朝廷的调命,更是心下大定。他正在加强戒严,准备会合兵马,结果就碰上了沈九娘。

这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唐伯虎此时正跟随在王守仁身边,不住在期盼和绝望中摇摆。他和其他文官、总兵都万分不解,先前说是兵力不足,不可贸然攻打也就罢了,如今有了正式的公文,调来了这么多人马,怎么还龟缩不前。

他忍不住和其他人一起去质问王守仁。可王守仁却道:“此一时彼一时。先前不打,是为拖延敌军,集结军队,此时不打,却是因时机未到。宁王在南昌经营多年,若要强攻,难度不小。若是久攻不下,粮草不足,更添祸患,倒不如示之以弱,趁着宁王出战后,再行围剿。”

众人听罢后,心服口服。而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十余日后,宁王见无军来犯,才知是上了大当。宁王在气怒之下,紧急发兵,直奔南京,首先杀往的就是安庆,结果就啃上了一个硬骨头。安庆是南京的门户所在,安庆一失,南京必陷,而镇守安庆的官员都督杨锐和知府张文锦亦是精挑细选的人才。这两人命士卒持火枪弩箭,死守安庆。

宁王气势汹汹而来,攻城十余日,都没拿下这座城池。而这时,王守仁早已率部直奔南昌去了。他得到消息,成国公朱辅已然做好了布置,安庆既然能守,何不趁南昌防卫空虚,来个围魏救赵,釜底抽薪?

南边打得是如火如荼,而京城也没闲着。圣驾终于回京了。班师回朝的情形,与朱厚照设想的大不相同。他想得是鲜花满道,彩旗满街,人人欢呼雀跃,人人刮目相看,他自己身着金甲,身骑白马,风光无限地入城来。结果,他就只在入城前勉强拾掇了一下,在百官敷衍的欢迎仪式中回了紫禁城。刚一回宫,他屁股还没坐热,就迎来祖母和母亲的水淹七军。好不容易把她们安抚下来,他也不能歇息,而是直奔奉天殿召开大朝会。

他刚刚登上阶梯,还没来得及说话,底下就哭成了一片。一众老臣是既欣慰又心疼且着急,毕竟皇爷此去还是真脱了一层皮,整个人都瘦脱了相,而其余那些年轻臣子,则是既害怕又跟风,也跟着呜呜咽咽。还有月池的一众旧友,一见她回来,也是涕泗横流。

朱厚照又好气又好笑:“甭哭了,宁王嚷得又不是真的,朕不是好好的吗。有朕在此,管教那目无君上的畜生,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