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反击(第3/4页)
朱可夫在顿河桥头堡地带(克列茨卡亚和博利绍伊)的反攻经过了周密的准备,苏军甚至计划夺取罗斯托夫,进而围困北高加索地区的德军A集团军群。苏军严守秘密,部队在夜间行动。在20天里,苏军向伏尔加河对岸秘密运送了16万名士兵、1万匹马、430辆坦克和6 000门火炮。苏军把部队从前线撤下来进行休整,训练,组成预备队。防守顿河前线的德军仆从罗马尼亚军,只有一些缴获的杂七杂八的火炮,他们唯一的预备队是一个几乎没有马的骑兵师。而且,他们的每个师都要防守大约20公里的地带,在战术上是非常不利的。在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还得接管意大利军负责的一部分防线。在南面,罗马尼亚军的布防更加糟糕,10万人分别部署在240公里,其中的一部分阵线还在苏军的观察范围内。他们只装备了34门75毫米反坦克炮,地雷也只部署了所需的1/6。然而,尽管希特勒担心顿河防线,他和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似乎都认为苏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减。德军的情报工作非常薄弱,希特勒也于11月7日从文尼察经慕尼黑和希特勒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的住所贝格霍夫回到了位于德国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209],这里是他的东部前线指挥所。这一年的大事件正在展开。11月8日,正当隆美尔兵败阿拉曼时,希特勒在慕尼黑的纳粹党建党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几乎是希特勒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你可以听出,希特勒正力图恢复他往日的权威。他宣布,斯大林格勒实际上已经被德军攻占。然而,仅仅10天之后,他所说的话就成为了一个笑话。
可是,德国人还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苏军的反攻打响,苏军的大批坦克仍然没有显露出自己的踪迹。然而,在11月19日,苏军30个师突然袭击了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由于缺少油料,罗马尼亚军队只能把一动不动的坦克当作掩护,老鼠咬断了电线,坦克甚至无法开火。苏军突破防线,向南、东南和西南方向推进,到达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后方30余公里处。第二天,苏军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尔加河河滩发起了新的攻势,攻击了另一支罗马尼亚军队。随后,两支苏军发动钳形合围,直指驻守在顿河沿岸的卡拉奇的德军。此时,德军的装甲部队不仅缺少油料,而且只有约80辆坦克,最多只是一个装甲团的规模。此外,由于天气原因,德军的第四航空队也无法起飞。11月21日,北部的苏军部队攻入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的指挥部,德军指挥官抛弃所有,仓皇逃窜。还是由于缺少油料,顿河西岸的两个德军师无法动弹。保卢斯知道这样不行,不能依靠空中补给来打阵地防御战,于是准备实施突围。然而,希特勒却不同意他们突围,尽管集团军群司令已经警告过他,援兵(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南方110公里的科捷利尼科沃)到12月10日才能赶到。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说,指望空军运送补给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军最高统帅部也是一片混乱。希特勒不在指挥部,其他人在萨尔茨堡。新任陆军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在拉斯滕堡(为了让希特勒了解在斯大林格勒战斗的士兵正在承受多么大的痛苦,他和那里的士兵按同一伙食标准吃饭,在两个星期里瘦了25斤)。希望在于,德军现在拥有新型的虎式坦克,如果能像去年冬天那样抵挡住苏军的围困,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此时,曼施坦因开始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但是,希特勒只交给他12个师,数量远远不够,无法完成作战任务。而且,他的飞机只有179架,只够执行例行任务。曼施坦因的部队在3天里前进了30多公里后,到12月19日已经无力再发起新的攻势。此时,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最艰难的时刻开始了。尽管戈林已经承诺通过飞机运送补给,但是补给数量始终不足,并且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德国空军的基础设施(比如冬季防护、气象站和修理厂)都不在斯大林格勒,而且苏军经常把七拼八凑的德军飞机(包括教练机)打下来,这都令德军飞行员惶惶不安。德军每天消耗132吨弹药,但是飞机每天所运送的弹药只有60吨出头。过了12月2日,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了53吨。此外,德军只有1/10的油料能够运达前线,马匹也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德军士兵每天只能得到310克面包、110克肉类(包括马肉)和30克脂肪类食物。到了16日,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0℃,士兵每天只能吃到马肉汤和两片面包。保卢斯说,食物供给只能维持到12月18日。在12月18日到21日,德国空军运送了近500吨的食物,但这些食物挤占了弹药的运输量。21日,保卢斯第一次向希特勒报告了因饥饿致死的人数。德军的油料只够行军十几公里,已经没有了突围的希望。与此同时,苏军却积蓄力量,在顿河沿线击溃了一支意大利军队(12月19日),使德军第四航空队把力量分散在了顿河沿线。随后,德军一处机场被苏军占领,德军失去了70架飞机连同所有的补给。到1943年1月12日,德国空军每天只能运送110吨补给,这些物资甚至显得于事无补,因为德军所需的弹药只运到了2%。到了1月14日,包围圈进一步缩小到了原来的1/3,德军的主要机场(皮托尼克)也被苏军攻占。因为失去了所有的飞机,航路被切断,恐慌开始在德军士兵中蔓延。不过,在1月25日,德国人还是顽强地在所剩的最高的建筑上插了一面纳粹万字旗,就连保卢斯也开始求助于“疯狂的意志力”。到了1月28日,负伤的士兵和没有武器的士兵没有分到任何食物。当德国空军空投补给的时候,补给常常会落到苏联人的手里。终于,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德军指挥部表示投降。随后,驻守在北部拖拉机厂内的德军也宣布投降。
朱可夫的意图是在德军A集团军群撤出北高加索地区前将其围困。在任何情况下,这一大规模的撤退都是极难成功的。希特勒希望德军至少能守住迈科普,但他真正想要实现的是守住罗斯托夫,同时重组包括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在内的顿河集团军群[210]。现在,这两支部队都必须向后撤退。他们试图撤出自己的重型装备,但是没能完全实现。此外,德军在后撤中还实施了“焦土政策”。这两支德军部队的20个师(40万人)即将退至亚速海南岸的塔曼半岛。截至2月上旬,撤退已经基本完成。他们在冰天雪地里撤退了大约500多公里,途中也没有飞机进行掩护。撤出的部队经由克里米亚半岛与曼施坦因会合,进入了顿河中部防线。先前,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所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防守着320公里长的战线,斯大林格勒内的德军投降后,他们几乎派不出部队来保护曼施坦因的北翼。德军放弃了沃罗涅日桥头堡,但不放弃顿涅茨盆地。因为,如果失去了顿涅茨盆地的资源,德军的新型坦克计划就将无以为继。1月底,曼施坦因西侧所面临的威胁十分严重,于是,他从东部战线抽调了快速机动部队来加强哈尔科夫的防御。当时,苏军已经于2月初攻占了西部的库尔斯克[211],并且对南部160公里处的哈尔科夫形成了威胁。希特勒已经调来了党卫军装甲部队,但是直到2月9日,德军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别尔哥罗德和伊久姆相继陷落,党卫军装甲部队指挥官违抗了希特勒的军令,以便使部队逃出苏军的钳形包围。2月16日,党卫军装甲部队从哈尔科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