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第2/3页)
但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屡次劝谏,炀帝把他贬到了地方为官,又正好天下大乱,李世民去劝萧瑀投降,萧瑀就立刻投降了,还一步到位没有投李渊而是直接把兵马交给了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储位时候,萧瑀还力主立贤。到了太宗登基之后,萧瑀也就入了凌烟阁,位列二十四功臣第九。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句诗就是李世民为萧瑀所写。
李长安知道的还更多一些,比如萧临光的兄长萧华,历史上他被安禄山叛军俘虏被迫投降了,但是他没有像王维一样染上污点仕途不顺,甚至后来还成了唐肃宗的宰相,原因就是萧华被迫给叛军出仕后还惦记着大唐,给大唐做了内应,虽然本事不够被叛军发现了当内应然后把他囚禁了吧……
甚至到了唐末,哀帝禅让朱全忠,唐朝灭亡,按理说萧家也该没落了,但是朱全忠很欣赏萧顷,又拜相了。
虽然很玄学,但是萧家站在她这边,就很让李长安放心了。萧家人总是站在胜利的一方。
“我喜欢萧家。”李长安真心称赞。
当然如果你家祖先能把古代文学经典书目《昭明文选》写的短点就更好了。
萧临光耳尖红了。
李长安开始频繁拜访朝中大臣。
杨国忠忙着收集李林甫谋反的证据没有时间关注此事,可李长安频繁拜访大臣之事还是传到了李隆基耳中。
李长安理由充足,要不然就是作为后辈拜访一下李唐宗室的长辈,要不然就是都喜欢文学上门交流一下诗赋,要不然就是陪同朋友一起拜访长辈。
李隆基年轻时候下过旨意,不允许皇子皇孙结交大臣,可他没有不允许公主结交大臣。
更何况李长安每次也都没有和朝臣私下相处。
只是在李隆基看来越发碍眼。
十一月初一,大朝。
也是李长安献俘的日子,她也随着上朝了。
兵部侍郎韦见素参右相杨国忠谎报军情,隐瞒剑南兵败事实,欺君犯上。
杨国忠连日来忙于给李林甫谋逆制造证据,忽然被参十分诧异。
他没想到王鉷死了以后还有人敢揪着他隐瞒剑南军务一事不放。
这个人还是他先前认为柔顺可用的韦见素。
杨国忠面上露出了被背叛的愤怒:“兵部侍郎言本相瞒报军情,可有证据?”
杨国忠依然打算先拖着此事。
“臣有证据。”
韦见素是李长安自己人,李长安给他的证据自然比给王鉷的证据要充足太多了。
“黎州之地已失近半,陛下倘若不信臣可以派人去查看是否失地,倘若鲜于仲通打了胜仗,为何大唐反而会失去土地?”韦见素一语点中了最要紧的证据。
战报可以伪造,伤亡可以隐瞒,但是后退的战线没法隐瞒。
李隆基只要派人一去探查就知。
韦见素步步紧逼:“臣还想问杨相,杨相为何会下令在两京和河南河北之地强行募兵?倘若南诏形势当真如杨相所言那般顺利,那么平定南诏应当是易如反掌之事,为何还要加兵?”
杨国忠哑口无言,韦见素是兵部侍郎,朝廷要征兵就要经过兵部,他当然知道杨国忠下令征兵之事。
只是先前他一直柔顺不发声,杨国忠还以为他想要投靠自己,就没有把他放在眼中。
谁知晓……
李隆基也生气了,他冷冷看着杨国忠:“杨国忠,你当真欺君犯上,谎报军情?”
“臣也没去过剑南啊,臣一直在长安城,剑南之事,臣也不知晓。臣远在长安城,所得军报都是鲜于仲通呈上来的消息。”杨国忠对上李隆基的冷眼,很自然选择弃车保帅。
把罪责都推到了鲜于仲通身上。
听到杨国忠的辩白,李隆基没有全信,却也将信将疑暂时饶过了杨国忠。
“鲜于仲通欺君,罢免剑南节度副使之位,压入长安处置。”李隆基最恨有人敢欺瞒他,当下便处置了鲜于仲通。
韦见素悄悄和李长安对了一眼,有垂下眼皮恭敬询问:“军中不可一日无将,臣斗胆请示陛下该派何人代替鲜于仲通?”
李隆基沉默了片刻。
大唐重视西北,轻视南方,精兵猛将都在西北,要不然他也不会让杨国忠暂代剑南节度使,就因为这个位置不重要,所以他才随意加给了杨国忠。
本来一个小小南诏叛乱他也从未放在眼中过,谁知道竟然拖了这么久。
派谁去呢?李隆基有些犯难,大唐将领本就不算多,要不然也不会让安禄山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了,北方的契丹回纥和西边的吐蕃也是强敌,不能动西北的将领。
“儿臣想要请战。”
一道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李隆基的思考,李隆基视线跟着落在了站出来的李长安身上,凝固住了。
“你?”
李长安道:“儿臣是大唐公主,自当保卫大唐。”
李隆基不愿意李长安再掌握兵权了。
可他一时间却也没想出来有什么……
“陛下不可!”
没等到李隆基先找出来什么理由,其他人先跳出来了。
是往日在朝堂上如透明人一般的左相李适之,他今日竟然开口了。
“陛下,寿安公主乃是我李唐的公主,岂能一直待在不毛之地?何况寿安公主年纪也大了,常年待在外面,和咱们宗室中的老臣都不熟悉,如今也到了该选驸马的年纪……”李适之絮絮叨叨道。
李隆基额头青筋挑了挑,不提便吧,李适之这么一提李隆基又想起来下面人禀告的这段时间李长安的行事了。
整日结交大臣。
可偏偏李适之除了是左相之外也还是李唐宗室之人,算是李隆基的堂弟,他出于长辈的意思这么关心李长安,李隆基也找不出来毛病。
“寿安你觉得呢?”李隆基忽然询问李长安。
李长安看着李隆基笑了笑:“儿臣也挺愿意留在长安,诸位叔伯对儿臣都很好,其他大臣也对儿臣十分友善。”
李隆基低头打量着李长安,似乎在想这个女儿当真是天真无邪还是故意把结交大臣挂在嘴边上。
他老了,他的臣子中有一些还没老,他们想寻找更年轻的靠山。
“杨相,你认为呢?”李隆基表情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