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介入这场战争(第5/7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当时敢同美国较量,确实需要相当的胆略。毛泽东高瞻远瞩,以革命领袖的勇往直前的胆略与气魄,战略上的高超决策艺术,决心派兵支援朝鲜。
次日凌晨,毛泽东起草了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的是歼灭其第8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即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
电报还请求苏联给予武器装备援助。
由于在当日下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出兵援朝问题时,多数人不赞成出兵,这封电报没有发出。根据会议情况毛泽东又起草了一封电报,于10月3日发给斯大林,电报称:“1950年10月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和中国的公开对抗,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最后毛泽东表示:“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的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的形势。”
中国政府在酝酿出兵援朝的同时,再次警告美国当局,希望求得避免朝鲜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通过印度政府告诉美国当局:“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周恩来说:“关于朝鲜事件,我们曾经交换过意见。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使朝鲜事件地方化。我们至今仍主张如此。我在10月1日的报告中也声明了我国政府的态度,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在和平中建设。过去一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极大的努力。美国政府是靠不住的。”
潘尼迦说:“麦克阿瑟对美国政府的压力很大。昨日有消息报告,南朝鲜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九英里。”
周恩来说:“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据说是在东海岸。另一个消息说,沃克将军指挥的部队已经越过三八线,但是并未说明是南朝鲜军还是美军。”
潘尼迦说:“我当即刻报告尼赫鲁总理。除了以上阁下所述,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我报告的?是否有任何建议?”
周恩来说:“其他一切,容我们研究尼赫鲁总理来函之后,于下次会面时再告。”
潘尼迦问道:“阁下所称朝鲜事件应该地方化,是否指朝鲜战事应该限于三八线以南?或是指朝鲜战事应该即刻停止?”
周恩来坚定地回答:“朝鲜战事应该即刻停止,外国军队应该撤退,这对于东方的和平是有利的。朝鲜事件地方化的意见,就是不使美军的侵略行为扩大成为世界性的事件。”
潘尼迦问道:“朝鲜事件地方化目前包含两个问题:第一,美军即将越过三八线,因此,朝鲜事件,可能是指所有已经越过三八线的美军必须即刻撤回。第二,朝鲜事件必须和平解决,有关各国,如中国、苏联必须参与讨论此事。为了使我向尼赫鲁总理做报告时较为明确,任何可能被中国所接纳的建议究竟应包括哪种含义?”
周恩来回答道:“这是两个问题。第一,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以扩大战争,我们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况。第二,我们主张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不但朝鲜战事必须即刻停止,侵略军队必须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
4 彭德怀担任总司令
“斯大林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他对美国越来越害怕,确确实实地害怕。中国人挽救了局势。”
10月4日下午3时,一架专机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步下舷梯,走向一辆恭候多时的黑色汽车。
这位将军那粗重的眉头透出威严、沉着、自信。他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彭德怀。彭德怀于1898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会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军长、红3军团军团长、陕甘支队司令员、抗日先锋军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曾率部攻克长沙,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长征、东征和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指挥过百团大战和反攻作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指挥过延安保卫战及进军西北的各次重大战役。
现在彭德怀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满脑子装的都是大西北经济建设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