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2/3页)

所以宁安州府衙的官员们,在知州府看到纪知州的时候,甚至有些喜极而泣之感。

要说这段时间里。

也就纪知州十八岁生日那日,由官学的程小姐牵头,大家宴请了纪大人。

其他时候,都只能在农田相见!

纪元好笑道:“怎么不认识本官了?”

怎么会不认识!

不知道谁喊了句:“纪大人,今年的考核,是要开始了吗?”

“嗯。”纪元道,“要开始了。”

他就知道!

纪知州过来,肯定有事。

其实是假的。

纪元都快忘了年末考核的事。

主要前几年里,宁安州的官吏都不齐全,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了多少事,同僚们心里有数。

今年确实不同。

今年宁安州的配置可算齐全了。

从知州到同知。

下面的通判等等。

以及六司各部主事,加上主事下面的小吏。

总之,不管怎么看,都是一个健全的班子。

方才开口那位,倒是真的提醒了纪元。

确实要开始考核了。

今日是十二月二十二。

等到二十八放冬假,也就剩下五天时间。

正好来个大盘点。

修路农田,橡胶染布。

再到户均拥有耕牛,全都询问考核一遍

其中的户均拥有耕牛,算是让纪元比较安心。

如今的宁安州一共三十二万的人口,五万多户,共计拥有耕牛一万三千多头。

终于达到四户一耕牛了。

这数字提升得极快,其实跟修路也有关系。

今年大部分买牛的人户,都是因为参加了修路,这才有多余的银钱。

想来等翻过年,这个数字还能往上提一提。

翻过年就要春耕,肯定不一样。

安大海道:“只是咱们这的养殖场太多了,刚开始是五六家,那时候还是咱们找着他们过来。”

“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六家,如今咱们这耕牛又多,估计很快会开不下去。”

安大海在本地如鱼得水,经常来往这些养殖场之间,对此颇有了解。

宁安州的农业,经济,发展得都太快了。

连带着这些养殖场发展也很迅速。

迅速到没有节制,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纪元点头:“所以要引导。”

“咱们当地的稻香鸭卖得那样好,也可以养鸭子。”

主要是宁安州水系发达,在这种地方养出的鸡鸭鹅,味道都不会太差。

本地需要耕牛的数量可能有个大致的范围。

但口腹之欲上,却不好说。

不说外面喜欢本地的稻香鸭了,就说本地人三十多万人,需要也很大。

最迫切的耕牛已经差不多,确实要慢慢往其他方面转。

安大海若有所思,点头去办。

大海其实一直算本地的编外人员,他虽是小吏,但自由度很大。

有些像本地的技术支持。

不过事情交给他,绝对是没问题的。

修路的事情不用说,虽说两条路同时修建,但不管银钱还是人力,他们这都是够的。

省城的叶大人,以及程大人,已经分开去看顾东西两条路。

分开看顾?

纪元看了看在座为数不多的女子程亦珊。

程亦珊点头。

最近事情太多,纪元竟然没注意到这件事。

“我娘在陪着,所以没什么问题。”

“程大人的情况好多了。”

从最初过来的时候,几乎每日都要犯疯病,到如今,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再犯过。

程夫人陪在身边,两人相互扶持,倒是还不错。

那就好。

最后说的,肯定就是本地官学了。

如果说安大海属于编外,程亦珊的存在更属于编外中的编外。

流放的地方,用获罪官员这种事也经常有。

但用犯官家眷的却很少。

今年补充官员的时候,知府也问,要不要官学的人,纪元并未多说,只把程亦珊的文章送过去。

知府肯定也是进士功名,他看完程小姐的文章,默默收回这句话。

给这边派点夫子就行了,管事的还是算了吧。

本以为宁安州有个纪元,只是水平已经很高。

现在又加个程亦珊,甚至还有程大人。

其他地方根本没法比啊。

所以宁安州官学,还是默认让程小姐来管。

问题在于,纪元在这的时候还好,若他离开宁安州,这官学的管事,还是要换人的。

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

程亦珊自然明白,但她还是把官学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好。

宁安州官学,按照之前所说。

兽医部运行良好,还有不少外地学生来求学。

外地学生过来,则要收取一部分的费用,不包食宿。

本地学生分两种,一种自费,费用还是比外地学生少点。

第二种是免费,包吃住包书本,但学过之后,两年内要免费给当地牲畜看病。

最后一种也隶属宁安州的农司,专门给贫苦人家的牲畜看病。

接着便是成人部。

刚开始是伐木会的人来学,没有书本,全都免费,主打一个会写名字,懂得算数。

州学从六七月开设到如今的十二月,已经累计教了近万人,算是一个成功的扫盲班。

毕竟成立这么短的时间,却能教了那样多的人,都是靠程亦珊一点点做起来。

这些人也不是教了就教了,最后还有个小考核,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题目似乎非常简单。

但对普通人来讲,绝对是够用了。

这件事完美展现纪元的想法。

文字也好,圣贤书也好,确实是经典著作,也确实代表了文化修养。

但同样是日常工具。

掌握日常工具,是一件非常便利自己的事情。

成人部这边,若有天赋的,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

大部分官学,都会把这一块列为重点。

科举举业。

也就是纪元走的那条路。

从蒙童开始教学,启蒙,小学,大学,再到更深的研究。

自己读书,跟开办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路子。

程亦珊也是慢慢摸索着,再加上跟她叔父程教谕通信,这举业学科,确实办起来了。

如今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八百多男子,两百多女子。

年龄在七到十七岁之间不等。

偶尔也有成人部过来的,从启蒙的蒙学开始教导。

从九月十月到现在,也就开学两个月。

不过按照程亦珊的说法,还是道:“一般来说,各地二月都会有童试,我想着让他们试试。”

“虽说多半都考不过,但要让他们知道这个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