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集句诗】(第3/3页)
刘邦脸色一变。
刘邦颤抖着仰起头,眼睁睁看着天幕上另一个方块突飞猛进。几个眨眼间,就将他心仪的“项王诗”远远甩在了身后。
张良一把扶住刘邦,面不改色,平静继续:“大王,项王不选自己,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
“如今敌强我弱,知晓未来只会弊大于利,若仙人说项王胜,则会动摇军心;若言大王胜,则会逼急项王,对我们来说,这都不是好事,且再看看吧。”
“而且臣总有一种感觉,一会儿可能还会轮到沛公您!”
……
「北宋·公元1084年」
「江宁·钟山」
“稀奇稀奇。”王安石看着天幕,不由纳罕:“东坡,你投给自己了?”
“怎么可能?”苏轼下意识否决:“虽然我也想听仙人讲我的诗,但绝不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投了最后那句‘以白诗对白诗’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可奇了怪了。”王安石指了指天幕上那句一马当先的【日啖荔枝三百颗】,颇为不解:“难不成是上次仙人讲了贵妃,所以大家都想吃荔枝不成?”
“东坡,荔枝好吃不?一天三百颗,你倒是有口福啊。”
苏轼无奈地叹了口气,拱手乞讨:“王公,你就别打趣我了。我还没去过惠州呢,这八成是我未来写的诗。”
“哎哟,那未来的苏大家可了不得啊!”王安石显然不准备就此放过苏轼。他抬手比划了一下天幕上的方块长度,笑眯眯地打趣:“你看你这方块的高度,可真了不得!苏大家光凭半句就能倾倒众人,可见功力深厚!”
苏轼面红耳赤,正当他不知如何作答之际,月兮的声音恍若天籁响起,成功解救了他:
【时间截止!恭喜白居易和苏轼的“一朝选在君王侧,日啖荔枝三百颗”获得最终的榜首!说到苏轼,他可是“以诗入词”的高手,也是集句诗的大家,对集句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趁此机会,就让我们来聊聊他的集句诗吧!】
【苏轼的集句诗和集句词其实非常多,最为著名的当属《南乡子·集句》,这组词共有三首,其中第二首词的句子全都出自于唐代诗句,借用了杜牧、杜甫、李商隐、刘禹锡等人的词句,抒发了苏轼漂泊孤独的苦闷情感。】
【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未满三月,就因作诗讽刺新法,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此事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堪称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当时新党欲置苏轼于死地,幸有王安石等人上书求情,苏轼这才躲过一劫,被从轻发落、被贬黄州。】
【苏轼来到黄州的季节,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他登高举杯,见满城楚国风光,心情却无比苦闷,由是作下《南乡子》,以春景写哀情,抒发自己孤身漂泊的寂寞之情。】
听到这里,苏轼仿佛又想起了五年前那身陷牢狱时的绝望:他在狱中困了一百零三日,每天只能从高不可及的天窗处窥得一丝狱外的天色。枝头的鸟来了又去,绕树的藤绿了又黄……当他重新走出牢狱的大门,苏轼甚至有种再世为人的恍惚感。
“莫要再想了,都过去了。”
见苏轼面色惨白,王安石亲自给他斟了一杯茶,又将它强硬塞进苏轼的掌心,示意他喝一口暖暖身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安石拿苏轼刚才安慰自己的话反过来安慰苏轼,直到苏轼饮下那杯热茶,眼神里重新凝聚起亮光,王安石这才松了口气,自嘲道:
“东坡,莫往心里去。朝中的事情,谁又说得准呢?听仙人这语气,后世之人想必是怜惜你的,就是不知他们如何看我这宰相了……变法,唉……算了,不提了。”
“乌台一事,轼还得多谢王公相助!”苏轼不顾王安石的阻拦,坚决起身下拜:“若无相公上书,轼恐此命休矣。”
“本就如此,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弯腰扶起苏轼,又亲自给他掸去袍上的尘土,将他摁回座位。
见苏轼仍然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王安石故意扬声打趣:“好了,我们不提那些个腌臜事,你且听听仙人如何评你——说不定啊,后世也有人给你集句!”
苏轼一个激灵,顿时打起了精神。他眼睛紧紧盯着天幕,口中喃喃祈祷:后世大家们,还请饶过轼啊!
【说起来,苏轼在黄州任团练副使的时候,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其中《赤壁赋》就有一言:“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这《赤壁赋》我亦听闻。”王安石的手指轻叩桌面,缓缓思索:“下一句不就是‘何为其然也’?后世人怎断在此处集句?他们集句的要旨究竟是什么?”
苏轼也拧眉思索。
不知为何,那句“春宵一刻值千金”突然在脑海浮现,而天幕刚才展示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后世集句也在他脑海中竞相翻腾。随着苏轼的思考,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串联了那些集句,引导着他缓缓向真相靠近……
苏轼猛地起身。
他像是明白了什么,又像是不肯明白什么。手上的汗毛骤然立起,苏轼惊恐摇头推拒:“不不不不……千万不要是……”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苏轼绝望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