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4(第3/3页)

第三次发生在惠州贬所,苏轼的抗疫履历再添一笔。他真是,经验丰富。】

汉朝。

刘彻撇了撇嘴,看在苏轼这么能干的份上,暂时就不计较他说卫青坏话的事吧!

他啧了一声,心里又有些发酸:“这苏轼虽说嘴欠了点,但在地方上可真是一把好手。”

治水救灾抗疫样样能行,猪猪陛下又开始眼红了。光有武将不够,他还想要能吏,尤其是那种会写《赤壁赋》的能吏。

唐朝。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新冠疫情,后世也遭了瘟疫,还是新近不久?”

“天灾病疫,非人力所能阻止,后世过得也不轻松啊!”房玄龄有些叹息。

“这圣散子也不知是什么方药,竟能活人无数,若能一观验方便好了。”

孔颖达对在抗议中屡见奇效的“神药”相当感兴趣,而这也得到了随侍太医的疯狂认同。

“水镜的内容自然不能按照我们的心意。”李世民早就看开了,他注意到了别的内容:

“倒有一点,苏轼将病人聚在一起,设立医坊聘人疗治,楚棠将之称作公立医院。所谓公立医院,便是由官府出面兴建的医坊?”

“应是如此。”房玄龄也留心到了这一点,“楚姑娘说那安乐坊是现代版方舱医院,又说公立医院居功至伟,臣猜想那‘方舱医院’应是后世公立医院的一种,并在新冠疫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何止新冠疫情。”魏征难得开口补充:“公立医院形成声势,百姓一应病痛皆可前往查看,私家药坊囤积居奇、轰抬身价的现象便会得到有效遏制。”

“不仅如此!”李世民眼光发亮:“官府出面设立药坊,一应供职之人需由考而入,科考便又有医考一门,天下医者,岂不亦可又如朕之彀中?”

孔颖达的须发禁不住微微抖动,声音里压抑着兴奋:“如此,若有疾疫灾祸,便可由医院统一救治,上下一心,同心抗疫?”

“好!真是居功至伟!”李世民忽然提高了声音,猛然转身:“朕想到让药王留在长安的办法了。”

房玄龄心领神会:“让他做长安公立医院的院长!”

“不错。”李世民笑眯眯地,俨然心情颇好:“药王宅心仁厚,如此造福于民之事,他必然难以拒绝。朕再设立个孙思邈奖,奖掖后学,何愁医道不兴?”

显然,天可汗还是在意传统医学寥落的。

众臣听到这个孙思邈奖忍不住嘴角抽了抽,陛下您还真是对后世那个诺贝尔耿耿于怀啊!不过他们也没有出言反对,鼓励医道嘛,挺好的。外邦有的,大唐也要有!

北宋。

苏洵听着自家儿子的抗疫事迹,黑了上十天的脸色终于好看了一点:“还算不错,没白读那些圣人之言。”

苏轼连连点头称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况儿子身为民牧,这些只不过是分内事罢了。”

苏洵神色和缓地颔首,又忍不住念叨:“国土之防也是分内事。”

说着眼光不由自主便去瞪情节更为严重的小儿子:“尤其是你!”

苏辙唯唯诺诺地认错:“爹教训得是,儿子会再将《六国论》抄读百遍的。”

有后事作鉴,又有自家老爹这段时间的耳提面命,他们兄弟俩哪还敢提半个弃边?

皇宫。

近来因为变革之事被欧阳修等人拉着熬了好些个大夜的宋仁宗捏了捏眉心,疲惫的脸上浮起几分欣慰的笑:

“苏轼主政地方倒是屡有政绩,朕是等不及科考了,直接让他入宫觐见吧!”

太祖朝。

同样忙得焦头烂额的赵匡胤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苏轼一人便遭三次瘟疫,还有那旱灾水灾,大宋的祸事未免太多了些!”

内忧外患的,真看得人发愁。赵匡胤忽然觉得能预知后事也不太好,他一个人要操几代人的心。

叹息一声,他认命地召宰相入宫,准备再商议一下公立医院之事。

楚棠并不知晓自己一番话引起的工作量,自顾自地继续讲下去:

【但事实上,中医药也好,现代医学也罢,起到的都是治疗作用。当年,奎宁是治疗疟疾最好的特效药。多年以后,随着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奎宁开始“泯然众人”。如前所述,青蒿素便是人类对抗疟疾的最后一道防线。

或许也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主持人安德森才选择在屠呦呦女士演讲时单膝跪地,帮她举着话筒,直至讲演结束。

作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疟疾一直是人们的心头大患。所以作为目前唯一疗法的青蒿素,其意义不言自明。

医学总会更新,我们对此坚信不疑。但对于疾病来说,到底还是防大于治。以药物筑防,预防疟疾、消除疟疾才是我们的追求。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如今的中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话音落,众人顿时失声惊呼——

“她说什么?消除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