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2/3页)

就说他买的那几根黄瓜,在他们宛平府城一斤只需要三文钱,可是到了这京城,一斤要七文钱。不光是黄瓜,还有别的菜,就连鸡蛋,也贵了一倍的价钱。但是在京城里生活,该吃的东西不能省,只是买菜的时候他心疼。

宋声吃过早饭之后,就上了马车向着翰林院去。他还是背着一个小挎包,只不过这个与他在书院的时候背的那个不同,现在这个是陆清新给他做的,上面绣着青翠的竹子,瞧着很是文雅。

里头除了放了笔,还放了几本书和纸,方便他随时取用。

宋声去翰林院报道的第一天,没有正式上班,而是领了两套正式的官服官帽和官靴,一套穿脏了,另外一套备用换洗。

这官服也是有讲究的,景朝是一个士农工商阶级分明的朝代,像他们这些当官的,身上穿的官服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出品级。

之前提到过颜色还有花纹都是区分的重要条件,还有这个衣服样式,也都是有讲究的。

当初朝廷的圣旨刚授官的时候,就有宫廷织造司的人来给宋声量过身材尺寸,如今这两身官服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

既然是朝廷的织造司负责制作官服,那这用料肯定是便宜不了的。几乎都是绫罗绸缎等上等料子,价格不菲。

宋声一开始以为这官服是免费发放的,结果等领取的时候才被告知,还需要缴纳银子才能领。

这一身衣服下来将近三十两银子,两身就是差不多六十两银子。

你要是嫌贵也可以不买,这钱也不用缴纳。但这每日去翰林院坐班是必须要穿官服的,不穿还会被御史弹劾,影响官员的年终考核。

所以不管你兜里有没有钱,这官服都是必须得买的。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下子缴纳全款的。对于那些都比脸还干净的平民出身的官来说,这些银子自然是一时之间掏不出来的。

所以织造司另外设了一条规矩,可以不用全额缴纳,也可以赊账。

反正你现在已经当官了,每个月的俸禄总是有的吧。到时候从你俸禄里扣就是了,不怕你还不上银子。

宋声了解之后暂时先赊了账把官服给领了。他今天头一天过来报到,兜里没装什么钱。一下子拿六十两银子出来的确很困难,只能先赊账了。

领到了官服上手一摸,料子的确是上等的。最起码他从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从来没看到过这么好的料子做的衣服。

贵的确有贵的道理。

但这宫中的织造司每年光靠做官服就能挣好大一笔钱,这可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呀。

领完官服之后,宋声还要拿着自己的名帖去礼部登记自己的官职和所属机构。

所有在朝中任职的大臣,都要在礼簿登记造册。方便宫中有什么重大活动的时候,礼部举办宴席安排座位等等。还有就是留个底,方便给朝廷的官员升迁所用。

领完官服,又在礼部登记造册之后,宋声终于来到了翰林院。

光在礼部登记还不行,从礼部出来还得去翰林院报道。

报道的时候翰林院会核实他的身份,还有将要入职的职位,给他发一个提前制作好的身份文碟,凭此牌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办公。

翰林院今年来报道的人有三个,分别是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

宋声出身不高,头一天过来,跟他主动上前打招呼的人并不多。

不过有一些人对他还是很热情的,毕竟他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

宋声虽然不是社交大能,但该融入这个圈子的时候也需要找一些共同话题来聊。

所以他说话的时候用了几分技巧,特意说了一些自己应对科举考试的技巧和方法。

这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口述的科举经验,那是相当宝贵的。虽然翰林院里面任职的人都是经过科举来的,但像宋声这样学问如此拔尖的人是少之又少。

谁又能难保自个家中或者是亲戚家中没有正在待考的举子?再者说了,就算是没有,但目前景朝基本上不是经商就是科举,尤其是围观者们的子孙后代,那以后肯定也是要走科举的路子的。

这些经验听了又不吃亏,说不定还能帮助家中的孩子或者是亲戚的孩子考得更好,何乐而不为呢?

由这个话题展开,过来跟宋声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多,靠着这个,宋声第一天就认识了不少翰林院的人。

宋声在京城这边有条不紊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着,宋家村那边也有着不小的动静。

自从宋声去京城之后,张杏花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打算把自家的祠堂重新修建一下。

毕竟他们家现在出了一个状元郎,那可是莫大的荣耀,光宗耀祖的事情,得让老祖宗们也都高兴高兴。

村里头有不少宋家的人算起来跟他们是同族,也都赞成他们重新修建祠堂。

而里正也趁着他们修建祠堂的功夫,提出要在村子里刻一个状元碑。就刻在村口,到时候别的村如果路过,都能瞧见这块碑,就算是外乡人,也能知道他们村出了一个状元,这可是让他们整个村儿都引以为傲的事情,以后说起他们宋家村,那都是状元村,这么大的荣耀,村里的人自然都同意了。

只是这在碑上刻字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最好还是得请专业的老师傅来做。

一说起请人,那肯定是要花钱的,里正带头出钱,说是就当沾沾福气了。

有他带这个头,村里头稍微有些富裕的人家也都拿了一部分钱出来,也说要沾沾福气。

毕竟宋家现在带着全村的人种棉花,这可是大功德,放在谁嘴上不说一句宋家的好?

所以刻状元碑的事进行的十分顺利,不过几天的时间就弄好了。

如今当地的县令何跃何大人专门从闽南请来了一个教人搓棉线的师傅,不仅搓棉线,还会教人用这些棉线织衣服。

这搓出来的棉线,还有织出来的衣服,都能拿去卖钱,已经有不少人去报名学这门手艺了。

何跃在县里头的衙门正盯着这件事的进展,听到下面出去摸排的人回来说事情进展都很顺利,何跃愁了许久的脸上终于有了些笑容。他仿佛看见了整个凤坪县的税收到明年能翻一倍的光景。

过个两年,凤坪县的财政收入肯定能提升不少,到时候年底考评,他这个政绩肯定能提上去,这官职往上提一提指日可待。

一想到这个,何跃就干劲十足。如今他正值壮年,精力旺盛,还有一颗想要造福百姓往上爬的心,对于整个凤坪县对百姓来说是好事。

宋声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如今的他已经正式成为翰林院的一名小职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