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书(第2/2页)

三百万两还买不动真君的心,但九百万两可就未必了。当然,这倒不是说真君就要励精图治踏踏实实践行什么变法了,但无论如何,似乎可以着意观望一番。

天书当然不会欺骗凡人,但仅仅是这一点消息,还不足以作出什么准确的判断。除非——除非能再做出一点试探。

真君翻着眼睛思索了片刻,敲了敲金磬:

【把内阁这几日的文书都给朕送过来】

·

为了一解疑惑,皇帝竟不辞辛劳,花了整整两天的功夫,费力将内阁的文书都看了个遍,试图从中找出变法的一点端倪。但内阁的发挥一如即往的稳定,从不让人燃起过多的希望。无论怎么翻来找去,都是一堆例行公事的鸡毛蒜皮,彼此喷口水扯头花的无聊弹章;包含的信息量甚至还不如飞玄真君的青词。

……当然,要说全都是这么无聊,那也不对。自从他吩咐过之后,李再芳便着意的关注起了海刚峰的消息,并理所当然的察觉到了穆国公世子为海刚峰筹款的进度。到现在为止,世子已经尝试了绝大部分的捞钱手段,但距大规模开办作坊的数额仍然相距甚远——这可不是后世道路平整设施方便投一笔钱马上就可以开工的新时代;仅仅是平整道路筹集物资调集运力,就得消耗掉前期投入的一大部分。而一笔一笔仔细算下来,这开销便近乎于天文数字——起码也要五万两上下,才能搭起一个差不多的架子。

即使对于顶级的勋贵来说,一口气拿出五万两现银也是很吃力的。所以世子还是得磨磨蹭蹭的搞他的筹资计划,城中广泛集资之后,甚至已经打算写信给外地的朋友,设法弄点小钱。

飞玄真君仰躺在床上听完李再芳汇报,不觉哼了一声:

【为了这一点小事搅来搅去,叫穆国公知道了怎么好?也不嫌没脸!你下去吩咐一句,不要这么弄钱。】

李再芳赶紧答了一声“是”,趴在地上不动了。

——不让人家自己弄钱,您老总得想办法吧?难道从内库里出了不成?

皇帝继续下令:【你吩咐之后,再给京中的勋贵和老臣递一递话,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李再芳:…………

什么叫“递一递话”?敢情您老除了一句口嗨之外一个大子都不愿意出,全让手下分摊了呗?

老登的算计精明到了这个地步,李再芳也无话可说了。当然,皇帝这个算计也不是没有道理。京城勋贵们不是送不起钱,纯粹是担心至尊猜忌不敢多送,每家七八百两意思意思而已;只要有皇帝这句话顶着,各家再掏个三五倍出来都是不难的。

所以吧,虽然只是一句口嗨,但实则也已经是飞玄真君的皇恩浩荡了,世子应该感恩才是。

·

区区几万两银子的小事,其实根本用不着皇帝多嘴。飞玄真君肯费神多这么一句话,已经是看在世子忠心耿耿、海刚峰身份微妙的份上了。再给完这个恩典之后,他便随意挥一挥手,重新打开天幕,试图从已经揣摩了数次的文稿中再找到一点端倪。但出乎意料,沉寂了多日的天书再次闪过了光芒:

【检测到新的偏差……历史变动加速,即将释放新内容】

【……以甲寅年为基准,仅统计负责中央开支的太常仓。在产业技术革新刚刚露出苗头的三年之间,仅仅依靠新开增的印花税增值税与部分奢侈品关税,其余税收并无大幅变动的前提下,朝廷新增的收入便在两百万白银以上,不但迅速扭转了国库多年亏空的尴尬趋势,更有效支撑了朝政的稳定——变法后的第二年,朝廷便破天荒的废除了以往用胡椒孜然玻璃等抵扣工资的缺德制度,还一次性为文官们补齐了从武宗年前便断续拖欠至今,少说也有二十几年历史的欠俸。

如此大一笔银子砸下去,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当时的首辅闫分宜便曾在私下感慨,说言官从未如此清静,内阁也从未如此安稳——言官的偃旗息鼓为新一任内阁的施政腾出了充分的容错空间,在补齐欠俸后的三年里,言官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宏大度,几乎没有对内阁的大政提出过什么苛刻的批评。

而等到三年之后,即使真有操弄政治者想要挑动舆论,也无力应付现状了——由于海贸的兴盛及东南亚航线的成功扩容,当年的国库的收成为三千一百五十六万两白银,三千零二十八万石粮米,相对于曾经在高祖太宗时的财政收入巅峰,足足提升了百分之二十有余。

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呢?这么说吧,当时的朝廷足足统计了两遍,才终于相信了这匪夷所思的账目。而确认收入之后,狂喜的大安政府居然打破惯例,时隔一百年再次给官员们加了俸禄,免除了一大笔的捐税。

变法的收益丰厚至此,足够堵住所有人的嘴了。或者说,百万槽工衣食所系,已经没有人敢动这么大一块蛋糕了。】

皇帝的面色突然僵住了。他瞪着眼睛盯了天幕片刻,尤其是死盯着那两个数字不放——作为大安朝真正统揽一切的户部尚书,飞玄真君当然不会忽视这两个要命的数字。所以在沉寂片刻之后,他猛然伸手,当当当的猛烈敲响了金磬,响声震动上下,刺耳之至。

李再芳吓得浑身一抖,好容易才分辨出了真君的话:

【不要费时间找勋臣了,立刻从内库里支取五万两给他送过去!】

李再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