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万寿宫的大殿还保……(第2/2页)

朱翊钧又问道:“那你做到了吗?”

“……”

他问问题总是这样,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简单而直接,让回答问题的人猝不及防,就像是绝世高手拿着长枪,却被人逼近了窄巷,毫无用武之地。

徐阶说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竭尽全力,力图恢复旧制旧法。”

“旧制?”朱翊钧不懂,“你指的是哪一年的旧制?”

徐阶这次却回答得十分干脆:“正德以前,弘治年间。”

朱翊钧转过身来看着他:“徐阁老,我只是个小孩子,懂得不多,若是说得不好,你指正便是。”

“殿下少小有志,博闻强识,许多太学监生也有所不及。”

朱翊钧点点头:“严嵩走后,是徐阁老站出来主持朝政,稳定时局,使得朝野上下恢复秩序。”“在我皇爷爷……驾崩之后,也是你草拟遗诏,迎我父皇入宫,登临大宝。”

“这是你的功绩,我父皇不会忘记。不过,恢复旧制就算了吧。”

徐阶震惊的看着他,不懂他为何会说出这番话:“殿下!臣离去之后,李春芳、赵贞吉他们会坚持恢复旧制旧法、保存善类,大明定能恢复往日的兴盛。”

朱翊钧说道:“这几年我也看过许多来自全国各处的奏章。就在此时,俺答部正挥军南下,直逼大同。天灾不断,百姓度日艰难,土地兼并,加剧矛盾,大家必然怀念往日的安定时光。”

“大明至今两百年,如今乱象已成,危机四伏,遵循旧制只能带来更多问题,破除旧制,建立新政,才能转危为安。”

朱翊钧冲着徐阶一笑:“不过,这些已经和你没有关系了,你就安心回到华亭养老吧。”

徐阶看着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番话竟是出自一个十岁稚童的口中。

他确实聪明,也确实读了许多书,接触过许多思想和学说,批阅过打量奏章,给出的批示甚至比他的父亲更加精炼而具有针对性。

不得不承认,他已经逐渐展现出君王的雏形,若要长成明君,还需进一步精心雕琢。

但读更多的书,接触更多思想,就意味着他也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许多时候,未必能与大臣保持一致。

这样有想法的君主,对于内阁来说,未必是好事。

毕竟,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君主的贤明,更要君主“听话”。

武宗与世宗都不是听话的皇帝,在某种程度来讲,隆庆还算听话,但可惜的是,听的却不是他徐阶的话。

而眼前这位,未来必定不是个听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