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殿门外进来个高大……(第2/2页)

这些海冦,打得就是个游击战,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分工明确,船就在海边等着,抢完就上船,大海无边无际,要找他们,那可真是大海捞针。

这对于地方军备来说,的确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管吧,对方神出鬼没,行踪不定。那点损失,又不值得投入大量兵力财力追捕,若是不管吧,又三番两次进犯扰民,当地官、军、民都不堪其扰。

“那怎么办?”

这要是换了朝中某些老油条,只要倭寇没有大规模进犯,那就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苦一苦百姓嘛。

但朱翊钧不一样,他从小就知道,天子爱民,就该平等的爱每一个人。冯保和他说过,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决不能因为人家侵犯的面积小,就不予理会,这是原则问题。

他忽然想起来,前些日子,张居正进《陈六事疏》,在饬武备一事中就提到:“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选择边吏,团练乡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时简精锐,出其空虚以制之。”

朱翊钧有个模糊的想法,今日正好是张居正进讲,日讲完毕之后,他便把元辅先生留下来,提起这件事:“戚将军每次募兵,都要去金华府义乌县。”

张居正说道:“当年浙江抗倭,戚家军多为义乌兵,骁勇善战。”

有这样一段往事,戚继光调任浙江的时候,地方军备战力不足,根本无法抵御倭寇,屡战屡败,以至于当地倭患日益严重。

戚继光意识到,训练新兵迫在眉睫,却苦于寻不到勇猛、坚毅、不惧生死的新兵。

正巧,当时义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南乡倍磊村有一座银矿,过路的盐商起了歹念,纠集、哄骗两千多人前去开采。当地百姓得知此事,当地百姓前去阻止,用锄头、柴刀、木棍等农具作为兵器,打死一千多人。

这种一呼百应、浴血奋战的精神正是戚继光需要的,在他极为严格的选拔标准下,仍然很快募集四千余名士兵,组成戚家军,也成为日后横扫东南的主力。

朱翊钧说道:“与成告诉我,浙江沿海村落,仍然有流寇不时进犯,抢夺百姓财物,甚至伤及性命。”

“不止浙江,福建、广东也应该有同样的情况。”

他又拿出几封奏章:“广东还要更严重一些,动不动就有异族首领逃往海上,起兵造反。”

“先生提过,边防自守之策,重要的是任命有能力的官兵,同时也要团练乡兵。”

“既然北境可以,那我认为东南沿海地区也可以,咱们可以现在浙江试一试,在各州府分设练总、练备,专练乡兵,保卫乡土,对付流寇,不轻易外调。若奏效,再推行到福建、广东等地。”

“先生以为如何?”

张居正看着他,忍不住弯起眉眼,嘴角上扬。若是以前,他总要劝他,专心读书,而眼前的少年,不是皇孙,不是太子,而是天子,如何让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先生,先生,元辅先生!”

朱翊钧不知他为何怔愣,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哪里说得不对?”

张居正立刻躬身道:“不,陛下说得很好。臣只是没想到,陛下能考虑如此周详。”

“哈哈!”朱翊钧笑道,“先生忘了,我可是学习了多年兵法谋略。”

“是,”张居正也跟着他笑,“是臣忘了,陛下冲年便文武双全。”

朱翊钧又道:“既然先生也认为我这个法子可行,内阁就去办吧。”

张居正却有些为难:“谭纶、戚继光在蓟州,王崇古在大同、俞大猷在广西,朝廷一时间很难调派合适的人到浙江组织团练。”

团练需要有选拔士兵的能力,也要精通兵法和训练,更要擅长管理,不是每个武官都有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本事,也不是每个文官都能像谭纶和王崇古一样能领兵。

人选确实不好找。

朱翊钧却摆了摆手,似乎张居正的烦恼于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桩:“我这里就有个人,再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