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第3/3页)
林瑶的这两本书,被某些人封为禁书,但也被一些人奉为经典。在争议声中,她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讨论、阅读,两万本完全不够卖,林瑶再次委托印刷厂每册印刷五万本。
张伟他的小型印刷厂只有三台机器,他吃不下来这笔十万的订单。林瑶只能给了他四万订单,剩下的订单,重新找了一个大型的印刷厂。
完全是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手中溜走,张伟很是懊恼。在工厂忙碌订单的时候,他赶紧向上面申请了资金,然后把扩建厂房、购买设备,扩大印刷厂的规模。
曜童出版社也出名了,投稿来的作品质量都参差不齐。周原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他跟林瑶电话聊过以后,回B市了一趟。然后从B市带走九个年轻人,其中六个将安排在明华服装厂,剩下三个是出版社的班底。
林瑶也挖了一个墙角,就是她在首都日报认识的熟人。林瑶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用工资以及出版社的前景、编辑部的潜力说服了这位熟人赵迅。他最终决定加入曜童出版社,担任编辑部的负责人,而且赵迅还带了好几个能干的下属一起加入曜童。
曜童在赵迅的带领下、林瑶的名气加持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它立起来了。现在曜童又签了好几本优秀的作品,而且短篇作品,林瑶在Q大也收集了很多,正好汇成一册短篇合集出版。
周原也得以从出版社脱身出来,回到B市的他,又跟之前打探消息那位公子哥联络起感情。两人的关系打得火热,周原借助他的关系,成功获得国企单位建宿舍的订单。
然后周原又开始忙碌起来,他现在都不搞四合院一、两个房间的修缮、装修等事宜,周原把这种小订单分给了他弟弟周浩。而周浩的工作则转给了才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妹妹。周家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
明华服装厂这边就没有这么理想了,服装非常漂亮,不过服装的成本比其他厂要高一些。而且林瑶又不同意低价打包出售,所以来进货的二手贩子有,但又不是进得特别多。
其他服装厂,春秋装出厂价五块一件,林瑶她们的服装则是八块、十块、十来块不等。所以很多人为了价格,都不会选择明华服装厂的衣服。不过有些打算卖好货的贩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明华。
现在明华服装厂除开每个月的固定支出,也是有收益的,只是说收益不如宋睿想象的理想。明华的服装质量在宋睿的监督下没有话说,现在就差一阵风来了。
出版社、服装厂的工作都步入正轨的时候,朱丽、苏正国也办理好退休来B市找林瑶了。食品厂的建立,林瑶完全没有操一点心,全部事宜都由朱丽来运作。
林瑶跟朱丽签好合作的合同,把钱转给朱丽以后,朱丽便开始带人着手食品厂的筹备工作。她利用自己在食品行业多年的经验,精心挑选了合适的地点,并且挖了好些有经验丰富的工人和管理人员。
食品厂的建设速度很快,这次食品厂刚开始以便宜、量大、味道好的下酒菜打出一点名声,不赚钱主打一个走量加名气。
然后红火牌食品被大家伙耳熟以后,再开始生产好吃的肉制零食。像什么奥尔良手枪腿、整只的扒鸡、冷吃兔、啤酒鸭等食品被端上每家每户过节时的餐桌上。
再一次创业,打响名气的事,朱丽那叫一个轻车熟路。味道、质量牢牢抓住,然后让手下的人写推文,发布在报纸上。接着朱丽利用以前的人脉,给各个单位、企业、外企赠送试吃装。
刚开始一两个月,厂里的资金事哗啦啦往外流,林瑶他们的投资根本不够用。朱丽也没让林瑶追加投资,主要她手上也没钱,所以朱丽跟林瑶商量了一下,朱丽直接找关系从信用社贷了二十万出来,用来食品厂上面。
短短半年的时间,红旗食品厂已经初具规模。食品厂品牌红火,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产品。
朱丽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刚建立不久的红旗已经能跟宏鑫相提并论。朱丽的名字可能老百姓知道得不多,但在业类是响当当的铁娘子!
放暑假前,林瑶窝在四合院里跟徐安一起吃火锅。火锅用的电磁炉都是徐安亲手制作出来的。
本来要八十年代末才出现的电磁炉,提前出世在八零年。以前吃饭的时候,林瑶只能徐安说过一次要是有边煮边吃的锅就好了,结果徐安就自学发电的原理,把电磁炉给搞出来了。
林瑶看徐安这么聪明,忍不住提出空调、洗衣机等设想。徐安着实聪慧,根据林瑶的一点点设想和提示,他在这两年把同样要八十年代末才出现的空调、洗衣机给制作出来了,而且他还举一反三,根据空调原理把冰箱也搞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