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3/3页)
这两年少了,他们刚放松了戒心,没想到这冷不丁的又来了。
“算了算了。”白家乡的耆老叹口气,“不管怎么样,肯定是咱们得罪不起的人。咱家这几家,好好供着,然后出点钱出点力,将人赶紧哄走罢!”
“也只能如此了。”
他们商议好,回到正堂,对着徐清麦和杨中郎将笑得极为热情和蔼:“几位上官远道而来,白家乡蓬荜生辉,小老儿家中尚有几家空房,若是上官们不嫌弃……”
他还没说完,就听到徐清麦笑吟吟地问:“听闻白家乡内有善堂还有空余房间,不如我们就住在那儿吧。”
她们几人本来就带了自己的铺盖,而且他们早出晚归还要经常聚在一起复盘和讨论,住在别人家里实在是太过叨扰。不如就住善堂就好。
耆老和几位里正面面相觑,这个展开让他们有点想不到啊。
耆老着急道:“善堂条件简陋,怎可让贵人们住那儿!”
不过徐清麦既然心意已决,他们劝了几句见劝不听也就只能作罢。
“至于饭食也无需操心,我们白日恐怕都是不在的,晚上也不知几点才能返回,自行解决就好了。不过,去到各个村里时还请几位麻烦安排一下领路之人。”
几人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糊里糊涂应了下来:“这个自然。”
这一夜,徐清麦他们就在善堂里歇下了,虽然条件简陋,但比营帐里的大通铺条件还是宽敞些的。现在大家要求都很低,还挺满足。
到了早上,天才蒙蒙亮,三人一组就去到了下面的村里。
待到耆老知道消息后,不禁愕然:“难不成还真是太医院来义诊的?”
陪同徐清麦前来的小吏这才恍然大悟,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原来你们竟然怀疑这事是假?我和你说,这话要是传到鄠县去,鄠县的乡亲们可不会放过你们!”
他将徐清麦等人在鄠县开展义诊一事细细对耆老道来。若不是昨日来得太晚,徐太医等人急着休息,他早就要显摆显摆了。
耆老一拍大腿,悔不当初:“原来这是真菩萨呀!”
不行,他晚上得要好好的安排一桌筵席,为太医们接风洗尘!
徐清麦却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赶回白家乡。
他们分头行动,她带着刘若贤和侯远道去了离白家乡最远的一个村里。这个村位于山脚下,路很不好走,连骑马都不行,只能靠一双腿。
刘若贤和侯远道都不是士族,但他们一个生在江宁县,一个长在姑苏城,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地方了,来到了这里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穷。
整个村子里找不到几家完好的房子,都是很破败的茅草屋,要不就是用泥巴和碎石头建起来的房子,看上去很不牢靠,而且关键是没有任何光线,进去像个地窖一样。一户人家找不到几件完整的纺织物,所有的衣服和被子都是破破烂烂的。一件好衣服要一家人轮流着穿。
唯一好一些的就是靠着山,偶尔能上山打猎吃到点肉。
徐清麦淡淡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渊明,士族。普通的农人山民可活不得那么滋润,也没那个闲情逸致。”
在大唐生活了这么久,她也走过很多地方了,心里很清楚就算是历史上以穷困潦倒而著称的诗圣杜甫,所过的生活也绝对不是底层。
底层是沉默无声的。
里正召集了村民们。
村民们一开始有些狐疑,但确认了是真的之后,很多人直接就五体投地跪下了,对着徐清麦几人直呼菩萨,看得她们颇不是滋味。
几人也没说闲话,在村口摆上张小桌子,便开始了义诊。
侯远道这才发现,原来一个地区的特性也导致了常见病的不同。
比如这边居住环境太差,卫生情况糟糕,就很容易导致皮肤上的疾病。他们一天下来,看了十几个皮肤长疮长疹子发生溃烂的,还有就是一层叠一层的冻疮形成的溃烂。
“因为靠在山脚下,比较潮湿,然后房子里又不通风,很容易滋生细菌。是这样吗,老师?”刘若贤不是滋味地问道。
徐清麦点了点头:“疾病和环境的相关性还是很大的。这样的环境里,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皮肤破口,细菌就很容易侵袭进去,然后导致溃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厉害。”
和皮肤溃烂类似的,还有痢疾。
同样是细菌性导致的,这边养鸡养鸭还有养羊就养在屋子里,粪便到处都是。痢疾本来是就是会传染的,所以来看诊的人里面有好一些的症状都是说拉肚子。
徐清麦叹了口气,只能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到时候交给这边的里正,让他们平时多注意一些卫生。
引起她注意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起因是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村民前来看诊。他佝偻着腰,一直在咳嗽,似乎非常难受。
侯远道给他切了个脉,神色比较凝重,又问了几个问题后,他向身后的徐清麦求助:“老师,我怀疑他是肺痨。”
徐清麦眉头紧锁。
肺痨啊,这可有点不好办。而且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
她示意让侯远道后撤,自己给那村民切了脉。从脉象上来说的确是有点像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不过有些症状却有点对不上。
患者表示并没有发热、盗汗这样的症状。
说着说着,他就咳出了口血。
徐清麦:“……”
还没等她说什么,刘若贤在旁边也叫她:“老师,这边也有类似的症状!”
在刘若贤前面坐着的患者,也在剧烈咳嗽。
徐清麦忍不住摸了摸自己戴着的口罩。
忽然有了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