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书院的闹事(第2/3页)
这还是跟陛下学的呢,没有银子了就抄家,抄着抄着,口袋不就充盈了?
“山长聪慧。”
“新的厨子我会让人找好,每日的一日三餐也会写在牌子上面,按照上边的菜式来做。还有你们三个监院——”竹清停顿了一下,见监院们个个面露忐忑,恶趣味满足之后,就继续说道:“书院各项收支皆由你们负责,尤其是厨房,记好账,如果这次还是有纰漏,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是。”整齐划一的声音。
经这麽一场,竹清威信树立起来。于是书院里难得的安静下来,只剩下修盖院子的凿木头的哒哒哒声音,管理者们也不敢吃酒了,读书声都放低了,生怕一个不小心,又惹了那女魔头不悦。
六月中旬,学子们陆陆续续返回书院,同时,门口有一些来应聘帮工的,你进我出,好不热闹。
“听说书院有女学子?是不是她们?不是我说,女子怎麽能与我们一同读书呢?她们会甚麽?”
“你小声一点,山长都是女的,说不得偏袒这些女学生,到时候罚你吃戒尺,你就完蛋咯。”
“我方才去厨房瞧了瞧,菜式很新鲜,而且滋味不错,你们要不要去尝尝?”
对于这些刚返回书院的学子们来说,甚麽变化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其中讨论最多的还是女学子。
竹清把陈学恒等人安排在了地支院,碧桐书院按照天地玄黄来分院,天支院就是考试成绩最佳的学子,黄支院收一些小童,以作启蒙。
不论是哪个学院,其中都以权贵子弟最多,平民学子只占几个。
与此同时,堂长宣扬了好几日,终于让大阳县的大部分百姓都知晓了要招收女子,一旦经过考核,能进入书院,她们便会安排在最容易进的黄支院,跟着启蒙儿童读书,待考试过后,再升上其他学院。
百姓们热议,那些门第高的人家更是早早就商讨了,都在考虑要不要把女儿孙女送进去。
除了一部分认为女子应该相夫教子的世家之外,其余的世家包括商户之家都教人来报名了,预备着二十日之后的考核。
预料之中,这些报名的女子当中,没有平民女孩,寒门的女子也少,也正常,她们家中可能只紧着男儿,哪里会让她们认字?碧桐书院名气大,最容易进的黄支院也起码要熟知几本启蒙书籍。
不过不要紧,在碧桐书院附近,也正准备动工,另外起一个书院,以供平民百姓的孩子读书,若果真有好的,会送进碧桐书院,到时候一样能改变命运。
竹清很忙碌,她喜欢这种充实感,获得的成就感又会鞭策她不断的向前。
*
女学子们被安排在地支院,倒也没有人敢欺负她们,不过也有很难受的地方,先生们教导的东西她们懂,下了课便一齐讨论,那些男学子们便看看她们,又不说话,偶尔还挤眉弄眼。
这就让李双双火气大,不想留在学堂里,而是拉着她们走到了凉亭再续讨论。
那些男学子们见她们走了,议论声音逐渐大起来,尤其是其中一些已经懂得男女之事的,对着陈学恒等人评头论足,倒不似来读书的,像是来混日子的。
教人作呕。
“很好笑麽?”窗边忽然传来一道声音,正说得起兴的学子挥了挥手中的折扇,油头粉面,不正经地说道:“好笑啊,女子不去女学,反而来书院与我们一同读书,可不是好笑?”他说完才发现同班的表情不对,一转头,正看见山长站在外头。
她面无表情地说道:“你们四个,嘲笑同学,去戒室领二十个手板子。”
待陈学恒她们回来,听说了他们被罚,心里一阵暖意,是了,哪怕书院里大部分人不喜欢她们,但是山长还是会对她们好,不会让她们受委屈的。既如此,她们有甚麽好怕的?更是要刻苦用功,在考试上比下这些人。
让他们看看,她们纵然是女子,那也是不差的。
“山长,这是我们出的卷子,都是仿照往年的县试最简单的题目出的,您看可以麽?”书院的启蒙班却也不是真正收甚麽也不懂的学生,诗词歌赋,总得会背几句。所以县试最简单的背写题目,便是很合适的考核。
“可以。”竹清点头。
“在哪里考试呢?”王监院问,“往常学子们考试都在在学堂里,只是学子们还要上课,这地方恐怕腾不出来。”
“不是有两门艺课不需要在内室上?射、御,便让先生们调课,在考核那日先让学子们上这两门课。”竹清平静地反问,“王监院,这点小事你做不到吗?”
王监院后背发紧,凉飕飕的,赶紧说道:“能做到,我马上叫先生们排课。”
“嗯。”竹清慢慢悠悠喝茶,又说道:“院里学生们可要看好,有那等子品行不端正的,只管回了我,我来解决。你们在碧桐书院当先生久了,与整个安州的学子的家中都有往来,这我自是知道,也不为难你们,有不好的,我亲自解决,不叫你们难做。”
“山长。”王监院的汗水愈发多了,明明这里放着两大盆冰,屋里凉丝丝,但是他却觉得一颗心都掉入了冰窟。
“我们可没有私底下包庇学子呀,学子们品行受约束,不敢随意闹事的。”
“瞧瞧,我不过是一句话,你就替他们说话了,闹事?甚麽样是闹事?在你们心里,只怕不是作奸犯科的都不算闹事,对还是不对?”竹清这般问,又警告道:“我不管从前的规矩,只说现在,学子们口出狂言的,一律罚,若还犯不改,便教家中长辈来书院,与你们对上一回。”
“是,是。”王监院叫苦不迭,丝毫不敢反驳。
*
在隔壁的书院动工时,黄支院里进了二十三个女学子,都是经过了考核,其中年龄身份各不相同,小至六岁,大至十八岁。有商户之女,也有安州通判的孙女。
如此齐聚一堂,也会有不少的问题,其中便是老师如何看待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