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女子科举(第3/3页)
“嗯。”竹清没说甚麽,毕竟新的一年,启蒙二班即将开班,招收新的学子,源源不断有信血液,晖桐书院倒不了。
如此,启蒙一班就只剩下三十七个学子。
启蒙二班招收学子的事情竹清交给了先生们去办,她忙着碧桐书院的事,实在抽不出时间。
*
两年后,持续了三年的朝堂风波终于平息,陛下下旨,科举不限男女,为大文广纳贤才。同时细化科举选拔的模式,在成为举子之后,开“单科”,举子们可以选择参与传统的考试,即考策论、策问、诗词歌赋、经义……
而单科则不同,分成算术、土木工程、商论等等,针对性很强,为了选拔出偏科的人才。
朝臣们退让了几步,陛下也让步,规定了单科出身的进士不得入翰林院,直接去六部任职,最高职位只能任侍郎。
而参与传统科考的进士,则入翰林院轮岗,最后入六部,优秀者可作尚书、丞相。
消息一出,引起天下人的躁动,碧桐书院与晖桐书院的女学子们都看不进书,满脑子都是:我能科举了?能当秀才了?
“先生,先生,山长。”陈学恒疯了似的跑过来,气喘吁吁,但是眼睛却闪烁着泪花,哽咽道:“我们能科考了,山长。”她忽然抱住了竹清,激动不已。
是了,兜兜转转,十几年过去了,她们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进入考场,为自己挣上一份功名。
“先生,我们要参加明年的春闱秋闱麽?”陈学恒询问,竹清颔首,“要,我会与先生们商议,给你们在最后半年强化一下,争取考个好名次。”
两年过去了,在碧桐书院就读的女学子们少了不少,能坚持下来的不过十来人,这其中竹清带来的陈学恒等人占了大半,她们没有父母,不受影响。那些有亲族的小娘子们大多扛不住压力,选择回家嫁人去了。
而能坚持下来的女子中,就有上官晚澄、上官晚音,甚至这俩人也非常出色,教先生们上心。
“山长,外头来了不少的百姓,想让孩子们入学呢,都等不及了。”夏衣进来禀报,“还有大河村的村民,也来了。”
大河村的村民现下都快后悔死了,前两年跟着村长一起反抗晖桐书院,不让孩子们免费上学,本来迫于村长家的秀才公,他们才不得不答应。可去年,那个秀才公惹了事,被夺了功名,这下子村长可压不住村民。
“能收俺们的的孩子麽?隔壁大山村的王婆子那家子,几个孩子都是在晖桐书院读书,听说大的两个,已经进入了碧桐书院,快要能科考了。”说这话的大娘悔得肠子都青了,晖桐书院真的不是祸害百姓,他们之前咋没发现?
“你这消息都落后了,俺去大山村走亲戚,听王婆子说,山长让她家的两个孩子明年参加县试,你说说,如果山长不是又把握,咋会让孩子去考?说不定明年,王婆子家就有秀才了。”
此话一出,更是引起一阵沸腾。你要说官老爷家出了举子,村民们也就感叹一下。可是要说同为村民的婆子家有了秀才,村长们可就坐不住了。
“咋还没出来,俺还带了黄瓜来,想着送给山长。”
“来了来了。”可惜出来的不是山长,不过是先生也行,失落的村民们收拾好心情,竖起耳朵听毕先生说话。
“……山长的意思就是这样,你们不要着急,我们会到每一个村子里去招生,至于在镇上住的人也不要觉得区别对待,这回我们会商量好,扩大招生范围……”毕先生说了两遍,那些得到保障的百姓终于舍得离开。
这些年来女子研究出甚麽发明、璋王又办了甚麽造福百姓的事以及北安州的萧知州带领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早已传遍了整个大文,故而底层百姓对于女子能科举倒没有多大的反对,尤其是那些贫穷的人家,恨不得自家女儿考中,提携家里人。
启蒙班已经开到了第三个,如今要送孩子来读书的人家爆发式增长,竹清打算再开三个班,以满足需求。
*
勤政殿中,陛下正与臣子们讨论科举的事。
“第一年女子科举,势必不会有多少女子考,那麽也就不必每个县都派女官去监考,只能看报名的人数以及分布,再统一规定在哪几个县城安排考点……”保皇党第一个开口。
“陛下想派尚宫局的女官监考,可是她们常年待在后宫当中,对科举之事毫无了解,如何能与县令一同监考?”有大臣提出质疑,这话倒不是反对女子参与科举,只不过想打压一下罢了。
高坐于龙椅上的帝王淡声说道:“此事不算难,朕早已定了女子监考官,她曾在尚宫局担任尚宫,对朝廷运作了如指掌。后面又曾下到底层,在县里作山长,亲手培养了女学子。在朕的心目中,她就是最合适的人选。由她带领尚宫局负责女子考场的监考,各位大臣可有意见?”
“陛下圣明。”他们心里嘀咕,也不敢提出别的意见。
“既如此,朕会封她为少师,为正一品官阶,统领女官监考的各项事宜。”皇帝教大太监去拿圣旨,又说道:“安州大阳县,就定作其中一个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