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第5/7页)
“老师,您就别就着这个事再和我们讲课了。大师兄也来了,我们还是把治疗方案定一定,等小茉姐到了之后,最终确认好一个方案出来。大师兄说,咱们去日本也可以,那边研究所的医疗技术,亚洲领先。”安可为说道。
“去什么日本啊,就算再先进,也比不上北京的医生经验丰富,各种病例瞧得多啊。再说了,我得的是胰腺癌晚期,说穿了,这就是个倒计时。不管到哪里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这是老天觉得我在下面太空闲了,要收我
到上面去忙活呢。”王儒瑶说道。
见老先生这么说,杜铁林和安可为又是一阵规劝。
王儒瑶说道:“你们就别折腾了,就在北京治疗吧。化疗就化疗,但得告诉我个时间节点,我好趁着前面还有点力气,把我那些文章赶紧整理一下。这些年也整理了一些,总是觉得后面时间还长,不着急。现在好了,能编出个目录来,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不知道时间还够不够用。我听说这病,到后面特别特别疼,我有言在先哈,实在疼得不行了,我留好遗嘱,你们一定要遵照我病人的真实意愿执行。我要活,但我不要活得没尊严,更不想身体插满管子活受罪。”
“老师,您别尽说这些丧气话了,一切听医生的。您又不是医学专家,专业的事情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不是您一直教育我们的话吗?”杜铁林说道,“我们还是先听听医生的分析和建议。”
“也对,那就先听听医生怎么说吧。”王儒瑶说道。
此时,王儒瑶见林子昂也跟着来了,感觉师徒传承有序,还挺开心,便继续“调侃”起自己的病情。
王儒瑶说:“我本来以为自己至少能活到八十多岁。你们还记得,我过去跟你们讲过袁宗泗先生的话吧?袁先生那是一代宗师了,活到九十五岁高龄呢。袁先生说的,做我们人文研究的,归根到底什么最重要?就是看谁活得长,看谁能活到最后,而且到了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身边,过去和你争论的那些人,还在吗?所以说,学问做到最后,要想做得通透,比的就是看谁寿命长。”
杜铁林和安可为在病床边听王儒瑶这般说辞,是哭也不好,笑也不好,觉得老师的心态还真是豁达。
“子昂,你过来。”王儒瑶招呼林子昂走近身边,“论辈分,我算你祖师爷了。当年你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吃过一次饭吗?”
“我都记得呢,记得清清楚楚。”林子昂答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让安可为通知你,一起吃那顿饭吗?”王儒瑶开始自问自答了,“那是因为你身上有股劲,行事沉稳,看事物比较全面。我们这一派,从袁宗泗先生起,再到我的老师余伯恩先生,都是这种风格。但是呢,安可为跟我说,你不要读研究生,你要到外面去闯,做点实际的事情。这个我也是支持的,毕竟时代不同了,谁说过知识分子不能做生意呢?但凡有脑子的人,做学问也好,做生意也好,都是相通的。所以,跟着杜总好好干,但也别放松了学习,还是要多看书,多思考。”
王儒瑶兴致很高,不停地在说,杜铁林让他休息休息,别消耗太多元气。
“你今天就让我多说说,等到做了化疗,你让我多说,我也没力气说了。”王儒瑶坚持着,“铁林啊,你前两天是不是去见过张文华了?”
“对啊,您怎么知道?他给您打电话了?”杜铁林问。
“他电话里跟我说了,让我劝劝你。具体的事情,我不了解其中的轻重缓急,这个我没有发言权,你自己做决定。但是,文华是个好人,他也是你的老领导,你切莫被世俗的诱惑冲昏了头脑。既然他让我劝劝你,那我就姑且说几句。”王儒瑶说道。
王儒瑶清了清嗓子,继续对杜铁林说道:“铁林啊,事功这东西,要不要?当然要。你和可为都是我的学生,也是我最得意的门生,你们知道,这是袁宗泗先生一直在讲的观点。但事功到什么程度,才叫够呢?有所为,有所不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这个分寸究竟应该在哪里。我今天生了这个病,我也有反思啊,等于我这个时间轴,基本就要确定了。在这个即将确定终点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这辈子过得痛快吗?”
王儒瑶又咳嗽了几声,“如今想来,我一生沉稳,步步为营,基本上,每一步我都预料到了,也做到了。但是,你问我有没有遗憾?我原来不觉得有任何遗憾,但今天,你们都来看我了,我仔细琢磨着,还是有遗憾的。我就在想啊,如果我这沉稳的一辈子里,要是能偶尔任性几次,偶尔放肆几回,我会不会活得更有趣些呢?”
王儒瑶一口气讲了许多,讲到此处,杜铁林、安可为、林子昂,都沉默了。
兴许老先生就是要在这自问自答里,消解掉自己的那些疑问,或者自己找寻一些解脱的答案。周遭来看望他的学生们,所起的作用,也就是个见证吧。
王儒瑶最后说道:“反正啊,就八个字,此生无错,此生有憾。”
第二天凌晨,王儒瑶女儿小茉乘坐的航班到达北京,杜铁林安排了接送和在北京的一切事宜。小茉给美国公司请了长假,同母亲一起照看父亲,以尽孝心。医生确定的医疗方案,家属也都做了确认。医生说了,王先生的病已经是晚期了,家属要有心理准备。
林子昂跟随杜铁林,后来又去过几次医院,正如预期的那样,一开始王先生还很有气力,也趁着化疗间隙,在病房里整理文章目录。杜铁林关照过了,住最好的病房,安排最好的医疗资源,这些都由他来安排。因为杜铁林与王儒瑶的这层关系,所以,一切都是应当的。但到了第二阶段,老先生的身体明显虚弱起来,有排异反应,再也没有气力多言语,更不用说整理文稿,整理文章目录了。
冬至时节快到了,杜铁林盼望着老师王儒瑶能挺过这个时间节点。此时此刻,在内心里,他不再相信任何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他只相信,只要能熬过今年的冬至,熬过这个“收人”的节气,兴许就能熬到春节,若再能熬过了农历新年,或许就会有转机。
然而,不幸的消息最终还是来了。
冬至前夜,王儒瑶先生过世了,享年六十九岁,从确诊到离世,两个月都不到。杜铁林赶到医院,见了老师最后一面。
那天晚上,杜铁林一个人在医院外面的那条大马路上走了好久,没让林子昂跟着,也没让司机在附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