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师(五)(第2/3页)
“也就是说,他失踪的时间点已经确定了?”唐梓明仔细地聆听,然后发问。
“的确是。但有一点让人觉得奇怪。”丁兆兰皱着眉头道。
“哪一点?”唐梓明立刻追问。
“包永年是在国子监中失踪的。并非离开学校之后。”
唐梓明紧闭上眼,旋又睁开,眼瞳中仿佛有光芒在闪烁,“国子监的防卫很强。”
“尤其是在都堂枪击案之后,进出学校难了许多,进出都要在门口登记。而包永年,并没有他离开学校的记录,甚至没人发现他离开宿舍,因为是一座小院,外面一直有人经过,没人看见他出来。”
唐梓明深思着,审视着,“也就是说,这一个大活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莫名其妙地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没人知道他是如何离开宿舍和学校。”
“没错。”丁兆兰点头。
“还有呢。”唐梓明不满足地问,“线索不会只有这一点吧?”
“其他可能的线索我都查过,能确定的就只有这一点。”
看见唐梓明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丁兆兰站起身,“好了,包括前面说过的,俺知道的就是这么多。如果查到了什么,及时知会俺。”他匆匆说道,显得很忙的样子,“俺得先走了,还有几桩案子要查。”
说完顺手将剩下的茶点拿了几块,这就要走。
“等一下,小乙哥。”唐梓明连忙起身,叫道。
“你要知道的东西俺已经给你了,再多也没了。”丁兆兰在楼梯口回头,“还有什么要问的?”
唐梓明仔细又飞快地观察着丁兆兰,突然问道,“白玉堂现在在何处?”
丁兆兰眨着疑惑不解的眼睛,“谁是白玉堂?”
唐梓明放下试探,走近了,直接低声问道,“那白泽琰呢?!”
丁兆兰脸色微变,“这些事儿,你不该问的。”
虽然被拒绝了,但是从丁兆兰的反应中,唐梓明已经得到了答案,“看来他的命是保住了。”
丁兆兰又眨了眨眼睛,比方才更加仔细地打量了唐梓明几眼,叹息道:“看来再过不久,你也能拿到一枚铜徽章了。”
“不敢当。”唐梓明略带自得地说着。
“希望这一回能尽快破案。”丁兆兰带着期盼。相对他注重的方向,唐梓明这边也有相同的优势,只是针对的对象有所区别。如果有唐梓明的帮助,要找出包永年的去向,的确容易许多。
唐梓明点头,道:“有什么有用的消息,我会第一个通知小乙你的。”
“多谢。”丁兆兰拱手行了一礼,“告辞了。”干脆了当地丢下两句,丁兆兰转身离开,这一回还是真的走远了。
唐梓明却回到桌旁坐了下来,打开笔记本,用炭笔匆匆写了几行草字,这才叫过店小二,结账离开。
……
包永年莫名失踪,在不知情的人群中,他很可能与文煌仕走了同一条秘密道路,离开监管严密的京畿之地。
但在知情者中,包永年的失踪却分外让人困惑。他的前途,他的门第,在国子监中都让人羡慕,他甚至没有被牵扯入文煌仕的案子中,如果是主动失踪,他为何如此做,又是如何做到的,如果是被动的,又有谁有这么大的能耐?
不过终究也只是一名国子监生,即使他是昔年名臣包拯之孙,可是包拯之后,包家就中落了,即使他有何不测,也比不上文彦博的曾孙文煌仕更加受人瞩目。
韩冈注意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五天之后。下面将消息呈递上来,可以说十分的及时,就在失踪的第二天。但并没有被归入急件之中,使得韩冈直到今天才看到。
也许是去见文彦博了?
不知他是不是已经知道了文煌仕的下场。
韩冈只把这一条消息看了一遍,把这件事记下来,就放下了。
他要关注的事情还很多,尽管包永年与文家和文煌仕关联不浅,又是自然学会的特别成员,但毕竟还只是一位国子监生。
韩冈仅仅是在文件上批注了几句,要下面的人仔细搜寻,尽快将包永年找回来。如果已经被害,那么一定要将凶手给找到。
他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是放在北方,放在河北,放在河东,放在更北的地方。
“相公,这是雄州发来的急件。”一名堂后官拿着新到的军情急报呈送过来。
韩冈接过来,入手就是一沉。两份公文袋,一厚一薄,厚的有半寸多,薄的只有一两页的样子。
已经经过通进银台司和中书检正的处理,对内容作了总结,贴了黄页在上面。
厚的公文袋,外面贴着请战的标签,参与军官的姓名、官职都用蝇头小楷写在上面。韩冈打开公文袋,将里面的请战书抽出来,随手翻了一翻,的确都是雄州乃至整个高阳关路的将校们的请愿,士气高昂地要北上作战,收复故土,其中甚至还有不小的一部分是血书。
这是对都堂之前在邸报和报纸上发表的公开声明的回应。都堂要将战争进行到底,要将辽国彻底消灭,要实现祖先未尽的夙愿,要为子孙争夺生存的空间,那么下面的军汉们当然要体会相公们的心思,踊跃求战,免得都堂唱独角戏,不免太过难堪。
这段时间,从京畿开始,由近及远,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各路的文武官员,都纷纷上表,表示全力支持都堂的行动。更远的陇右、宁夏,河东边境还没有请战书传回,但那也只是时间关系。
韩冈没怎么仔细看,就将所有的请战书都装回到公文袋里。太多了,根本没有一一细看的时间。一时间送进都堂的请战书数量之多,已经可以用石这个重量单位来计算了。
而且下面的人会帮他处理。中书检正官正依从韩冈的命令,从这些请愿书中,挑选出那些具有真情实感,更像是武夫衷心之言,而不是经过文士进行文辞修饰的文章出来,安排各家报纸以及邸报中发表出来。
必须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愿意跟随都堂行动的是大多数,进攻辽国是大势所趋,即使有人心有犹疑,即使有人想要恢复原状,有这一番舆论攻势,就不敢随便开口。
拿起另一份公文,贴黄上的内容就不是请愿而是请求了。比起前面的请愿,这一份公文,对战争更加有意义。这是要求都堂为高阳关路补充粮草和各色军需物资的申请书。
韩冈从上到下匆匆浏览了一下,对比了检正官在贴黄上留下的有关高阳关路军需物资的旧有数据,大笔一挥,就将弹药、装具照需求全额补足,但粮草、药物上,韩冈直接就按旧档打了个五折。
这个数量,防守足矣,进攻则不足。
只是韩冈也没打算那么快就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