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八章 前进与后退(第2/4页)

千万不要小看这“护党罔上”四个字,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不对这四个字深恶痛绝的。

你贪渎,你无能,你残暴,你好大喜功,这都不是问题,但是你敢跟别人勾结起来骗我,那就他吗的不像话了。你们一群人今天敢抱团骗我,明天就敢抱团反我,我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万历皇帝越想越气,把张位、沈一贯叫过来,说当初杨镐他爹去世,是你撺掇我给他夺情视事。我说你怎么那么积极,原来是早就商量好了糊弄我啊?你们俩呀,停职闲住,歇歇吧。

这一下把两位阁老给吓坏了,又是请罪,又是自贬,几乎没晕死过去。首辅赵志皋也拼命说好话,替两位同僚开脱。

万历皇帝后来气稍微消了点,仔细一想,这两个人平时办事也算得力,给别人发私信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这才下旨让他们继续留任。

处理完了内阁的两位大臣,朝廷对前线几位主事者的处理意见也出来了:杨镐革任回籍;邢玠暂兼经略军务;麻贵、李如梅暂留原职,等调查清楚了再论处置。朝廷还派出特派员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前往朝鲜,仔细调查丁应泰指控的诸项罪名。

至于经略之职,朝廷先属意汪应蛟,后来挑中了天津巡抚万世德。

丁应泰弹劾的消息传到朝鲜,杨镐大惊。他拿到了奏疏的抄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细节,不是军中之人根本就不知道,再仔细一查,原来是周陛干的好事。

杨镐怒从心头起,把周陛叫过来痛骂了一顿,然后关进了大牢。这一下子浙兵们不干了,他们一直以来打仗都是最苦的,发饷吃粮都是吃最差的,长期压抑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在周冕的带领下居然围攻经略衙门。杨镐一看浙兵这是要闹兵变,连忙叫来彭友德、许国威几个亲信,带兵勒马,跟浙兵展开对峙。

陈寅听到浙兵闹事的消息,大叫不好,围攻主官是军中大忌,无论杨镐失势不失势,无论接任的是谁,浙兵都要倒霉。他连忙驰马赶至经略衙门,亲自劝解周冕等人。浙兵在他的劝说下,这才收兵回营。杨镐知道自己这个经略当不长了,也不想把事情闹大,现在陈寅把台阶准备出来了,他顺坡下驴,把周陛也给放了出来。

很快朝鲜人也知道杨镐被去职的事,汉城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杨镐虽然打了败仗,但在朝鲜人心目中威望却很高,大家都还记得这位杨经略在去年单骑入汉城的壮举。尤其是朝鲜国王李昖,他特别喜欢杨镐,听到他居然被朝廷去职,大吃一惊,说杨经略是有功之臣,大明怎么能这么干呢?

不行,咱们得帮帮杨经略,李昖说。怎么帮?自然是用他们最擅长的手段——辩诬。

李昖先找到负责朝鲜山东军务的钦差梁祖龄——恰好就是他接替了丁应泰的老上级萧应宫的职位——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梁祖龄说你跟我说没用,还是给皇帝上书吧。于是朝鲜在八月份给万历皇帝上书一道,说杨经略是个大好人,他一到朝鲜,整个局面为之一变,所有人都交口称赞他;虽然岛山之战失败了,但那是小败而已,不能因为输了一次就把主帅换走。自从杨镐走以后,人心惶惶。邢玠也不干事,联军人心惶惶,仗就快没法打了。

恰好在这时候,监军御史陈效也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蔚山之败确系属实,但与日军和谈,只是欺骗敌人的手段,“擅自和谈”这帽子扣的有点大了。

在这两方面的努力之下,万历的态度有所缓和,杨镐的境况又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丁应泰一看朝鲜人居然敢来搅局,十分恼怒,他恰好在九月份又去朝鲜考察,转一圈后上书一封,把朝鲜人也告上朝廷去了。

丁应泰罗织罪名的水平,比来俊臣什么的都强。他在奏折里说:“我在定州用布匹跟朝鲜人换了本书,叫做《海东记》,作者叫申叔舟。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些万历二十年发生的秘事,比如里面说朝鲜偷偷召来日本人,约定一齐取回辽东高丽旧地;又说朝鲜即使在战争期间,仍旧偷偷与日本交通贸易,大米黄豆一船一船地运去九州,说的有鼻子有眼。

最后丁应泰又说了:在这本书里,写到日本年号字都特别大,写到大明年号,字都特别小,明显有不臣之心。

罗织到了这地步,也算是一朵奇葩。

朝鲜一听,又是害怕,又是愤怒。他们实在没想到,为了捞出杨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国王少不得又派遣使臣继续辩诬之旅,拼命辩解这本书是伪造的,朝鲜对大明的恭顺绝无问题。

好在万历皇帝大事不糊涂,他知道丁应泰在瞎说,于是下旨安抚朝鲜国王:“尔国世效忠顺,不必因人言疑惑。”万历皇帝又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说朝廷大军已经云集,新任经略万世德也已经往朝鲜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从万历二十六年的正月到九月之间,明军没有继续进攻,一边积蓄力量一边热热闹闹地打着嘴架。在这期间,除了丁应泰折腾起的大波澜以外,还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是李如松之死。

这位总兵回国以后,朝廷里指责他通倭的声息一直未曾断绝,李如松也很识趣地低调过日子。万历二十五年,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无数人都盯上了这个肥缺,推荐奏表如雪片般堆到内阁,可没想到万历谁也没挑,直接发话让李如松担任。

朝廷官员们不甘心,七嘴八舌地说李如松有多差多烂,万历却丝毫不为所动。李如松对万历的爱护大为感激,从此尽心尽力。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边境。他亲率部队前往围剿。这位大将秉性不改,仍旧喜欢冲锋在前,轻骑孤进。这一次,他没有像在碧蹄馆那么幸运,在诨河附近中伏身亡,年仅五十。

消息传到汉城,朝鲜国王李昖闻之嗟叹不已。他跟李如松相处的不太愉快,但后者夺还三都的大功,也是不能抹煞的。李昖派了专使前往辽东吊唁,还在汉城设立了牌位祭祀。

李如松的死影响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祖承训。他原来驻扎星州,听到老长官阵亡的消息,大为悲痛,当时就表示要回辽东。但杨镐考虑到援军未到,没有批准他这个请求。

还有一个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

丁应泰在奏疏里除了骂杨镐以外,骂得最狠的就是李如梅,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在他的嘴里,李如梅是一个无比贪婪、无比蠢笨又无比暴虐的将领,朝廷居然容忍他活到现在,简直不可理解。

可万历却没有动李如梅。

一来是李如松刚死不久;二来万历本人还是挺欣赏李如梅的,反而一度考虑过把他扶为御倭总兵官。这个举措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他们觉得李如梅在朝鲜抢功劫掠,不收拾他就算好了,怎么能还升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