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明的那些事儿(第6/10页)

确实,隆武政权主要依靠郑芝龙,郑芝龙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海,没有海,隆武政权的根基是不稳的,虽然本来也不是很稳。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虽然是个民族英雄,但郑芝龙更多的是一个商人。在当时的亚洲范围内,郑芝龙打造出了一个海上王国,至少就海军力量来说,当时亚洲没有可以和郑芝龙匹敌的。清朝很重视郑芝龙,派遣资深降将洪承畴去诱降郑芝龙。郑芝龙虽然没有被诱降,但是心态发生了变化,跟清军对抗的时候也不再那么拼命了,很奇怪的一件事,投降又不投降,抵抗又不拼命。到底在想啥?

郑芝龙开始拥兵自重,保存实力,还将福建水军全部撤到晋江的安平,并撤回分水关施琅的部队。郑芝龙为什么这么做?不了解当时错综复杂的真实情况,我们可能不会明白。但我们可以确信,精明的郑芝龙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商人做统帅有时候还真不行,郑芝龙不知为何,居然只给在前线打仗的黄道周发一个月的军饷,他没钱吗?肯定不是。吝啬吗?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是很大。更大的可能性还是派系斗争,最终让自己这派的势力占上风。黄道周最终因为粮草不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

活在郑芝龙这样一个后台的控制下,隆武皇帝肯定是不会很舒服的。隆武觉得这个皇帝当得很不自在,决定回到江西御驾亲征,哪怕轰轰烈烈战死也行啊,像崇祯一样落下个殉国的美名。但郑芝龙坚决反对他这样做,郑芝龙倒不是担心隆武皇帝的安全,他是怕失去这笔巨大的政治财富。从曹操开始,每一个人聪明的政治家都懂得“挟天子以自重”的道理。为了阻止隆武皇帝离开,郑芝龙不惜数万军民跪在道上,请求皇上为国家社稷考虑,不要离开。

可惜,隆武皇帝铁了心要离开,看来没少受郑芝龙的气。隆武来到福建南平,清军打过来之后,他又逃到汀州,不幸被俘虏。不过,隆武帝倒也不失为一个汉子,被俘之后坚决不投降,绝食而死。

隆武死了没多久,郑芝龙在十一月份正式降清。

落魄王孙——坎坷一生的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键在腐朽的南明中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一生命运坎坷,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承受的苦难比平民百姓还多。他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有望收复残破的江河。虽然最后复国之梦成空,沦为阶下之囚,但他仍然能够坚守内心的自由和原则,选择死亡。

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即位前被封为唐王。

朱聿键从一生下来就很不幸,朱聿键不幸的原因是因为他老爸不幸,他老爸不幸的原因是因为舌头上长了一个大瘤子。舌头上长了个大瘤子固然不幸,可是也没理由影响到儿子的幸福,难不成这大瘤子也传给儿子了?

这就要说到朱聿键的祖父唐王朱硕熿了。朱聿键的老爸朱器墭是唐王的长子,但唐王很讨厌朱器墭,就因为他舌头上长着个大瘤子。唐王很喜欢一个小老婆的儿子,想废长立幼。不过唐王的母亲魏氏不同意,在她活着的时候一直保护朱器墭父子俩。朱聿键十二岁的时候,这位曾祖母去世。这个曾祖母去世后,唐王便把这父子俩囚禁了起来,想把他们活活饿死。幸亏有好心人暗中给他们送饭,父子二人在监牢里才得以活命。

朱聿键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整整待了十六年,这十六年的时间他也没闲着,他借着青灯日夜看书学习,掌握了许多知识。

1629年,朱聿键的父亲被叔叔毒死。唐王朱硕熿想立二儿子为世子,被牛人陈奇瑜劝阻,只好立朱聿键为世孙。直到这时,已经二十八岁的朱聿键才从监牢里走出来。

崇祯五年,也就是1632年,祖父见佛祖去了。朱聿键继承王位,杀掉叔叔为父亲报仇。明末各地叛乱四起,烽火连天。朱聿键觉得身为朱家王朝的子孙,国家有难当挺身而出,便向崇祯提出借兵三千平乱。崇祯是非常多疑的,他担心藩王借兵作乱,拒绝了朱聿键。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夺取天下,给明朝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是以后来的皇帝对藩王都非常警惕。藩王可以在自己的王府里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会有人找你麻烦,但绝对不可以带兵离开藩属地。

这个规矩朱聿键也是懂的,但是他压抑不住心中那团火,他宁愿犯规也不愿坐视国家惨遭蹂躏。头可以断,血性不可以没有。皇上不借兵,朱聿键就自行招兵买马,带着自己的人马跟流寇拼,结果被流寇打得大败。对此,我们给予理解,一个从小被关进监狱的人从来没打过仗,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就和人打仗,不输倒奇怪了。

不管朱聿键打赢打输,这么做分明是瞧不起崇祯,我不给你借兵,你倒自己招兵买马了。一怒之下,崇祯让锦衣卫把朱聿键关进凤阳监狱——政治犯待的地方。

崇祯自杀后,弘光帝继位,才把他放了出来,累计起来,他在监狱里待了二十四年。弘光虽然释放了他,但是并没有恢复他的政治地位,反而害怕他争夺帝位,让他在桂林好好待着,不能出来。朱聿键才走到杭州,弘光政权就完蛋了。

一个月后,在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的拥护下,朱聿键当上皇帝,年号隆武。据说在朱聿键举行登基大典的那天,刮起了大风,雾气非常重,能见度很低。大风把小树都吹了起来,掌管玉玺的官员坐骑受惊,摔下马,玉玺碰坏了一个角。显然,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一个征兆。尽管如此,有黄道周这样的牛人在,君臣之间还是非常有决心匡复明朝的。

一生坎坷的朱聿键终于当上皇帝,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他抚慰群臣,从谏如流,同意和大顺军的余部共同抗击清军。在生活作风上他也非常检点,只有一个老婆,也就是皇后曾氏,曾氏是一个贤后。

清军来了以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意思大家都懂。当时明军却是留发留头,无发无头——剃了发的都杀。隆武帝觉得明军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他下令禁止屠杀剃发的百姓,说:“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

由此可见,隆武帝是一个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其实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但为什么偏偏那么多中国人做不到呢?做到这一点根本不需要什么很高的智商,中国人又向来是最聪明的,为何从来不懂得最简单的道理?明白了这个原因就明白明朝亡国的真正原因。

隆武帝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个傀儡皇帝。他的政权离不开郑芝龙集团,没有郑芝龙的财政和军事支持,他的复国项目就办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