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践土六(第2/2页)
婚后饮酒赋诗,要赋《诗经》的不同篇章来表情达意。就像巫风炽热得楚国人喜欢跳舞一样,山西人喜欢唱戏,《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就是首创于山西。山西的晋国士大夫们在朝堂上谈论国际政治,都爱唱一段《诗经》,准确地说叫“赋”。赋就是介于一种朗诵和唱戏之间的长腔,可能跟鲁迅的老师摇着脖子念“铁如意~~~~指挥倜傥~~~”差不多。这是当时政客必须掌握的外交辞令术,就跟现代生意人得会陪客户唱卡拉OK一样。
重耳说:“我文化水平不高,请赵衰来应酬一下。”
于是赵衰先赋了一首诗经里的《黍苗》,把自己比喻成小禾苗,等待秦国的甘霖来滋润。这就等于向秦国提出求助,能不能把我们送回晋国去当国君。
秦穆公虽然远在西垂,但也有函授文凭,也吟了一首小雅里的《采菽》,描写采摘大豆的情景,暗示承诺重耳,自己会善始善终。
赵衰又赋了一首《河水》,说自己万川归海,流落到秦国这个港湾。
秦穆公赋《六月》,记述周宣王的中兴,祝愿重耳回国重振雄风。这等于秦国已经表态了,承诺送重耳回国。赵衰感激地说:“请重耳拜赐。”
重耳虽然不明白那些诗的意思,但他知道什么是下拜,于是很规矩地下去给秦穆公拜了一下。(下拜不是磕头。它是身子保持原跪坐在席子上的状态不变,把双手叠合俯地,以脑门触手背,这就是下拜,叫做拜手。但是拜手的恭敬度不够高,重耳用的是再拜稽首:跪姿,双手叠合俯地,脑门缓缓下降,触在双手前方的地上,这就叫稽首;抬头,再重复一遍,就是再拜稽首,是当时礼节中地最高级。有人百拜稽首,譬如信底落款百拜稽首,那是客气,真要一百遍,要脑溢血了。至于有人信中落款“顿首”,现实中也有,就是把刚才的稽首礼中以头触地的过程,触得快一些,表示心情激烈,一般是请求饶命时候用得多。总之,当时的拜礼并不是像后代“撅着屁股磕头”那样的难受,见了皇帝磕头如捣蒜是儒家当道以后皇权社会才有的屈辱的事)。
重耳两次以首触地(再拜稽首),秦穆公降一级台阶站立,表示不敢承受。秦穆公给人印象很好,是个活雷锋,并且为人实诚,不像晋国人那么玲珑善变。秦穆公的“穆”字按谥法解释就是“中情外貌”:心里的东西直接反映到外面,有啥说啥,心肠直诚。不知道现在的陕西人是否还有这样的遗风。秦穆公多年襄助晋国,扶立晋君,为晋国的内政稳定,作出了贡献:从前晋惠公就是他扶立的,结果背判了他——老秦卖粮给饥荒的晋国,晋惠公却不肯卖粮给秦国,导致两国在韩原打了一仗;晋怀公也是,未等扶立就先溜号了;现在他又要扶立重耳了。虽然晋国一再背叛他,但襄助邻国,并且不为索取回报,是秦穆公的一贯高风亮节,可算是勤于公益。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与百里奚、公子絷、公孙枝一干人,将兵车四百辆,一直把重耳送到了黄河边上,分一半人马送重耳东渡黄河,又向重耳及其左右赠送玉壁。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向重耳挥泪告别:“贤兄做了国君,可别忘了我们闺女啊!”重耳说:“放心吧,老妹。到时候就把她们五个都接去。”(穆姬是从前太子申生的妹妹,重耳是申生的庶兄。)
登上船,重耳逃难以来的破烂东西也搬上来了。重耳见了说:“喔就要回去当国君了,还留着这些干什么。都丢下船去。”
狐偃看了十分难受,就双手捧着秦穆公赠送的白玉,举到额前,跪在重耳面前,恭恭敬敬呈上去,说:“帮主呀,现在就要渡河了,回老家了,您以后就是国君了,自有国内臣子的辅助,外有秦国支持,我们这些老叫花不中用了,就此告别吧。这块白玉是我的一点心意!”
重耳大惊,赶紧问道:“喔流浪在外,全靠舅舅照顾,怎么一朝却要舍去?”
狐偃说:“当初帮主困在五鹿,断了粮,帮主让我找饭吃,我却让帮主吃泥,这是一罪;在卫、曹、郑三国,帮主受人歧视,不得进城,我照顾不周,这是二罪;趁帮主酒醉,赚帮主离开齐国,永别了美丽的齐姜夫人,这是三罪。现在,我好比这些破烂儿,不能再用啦,不如弃去好些。”
重耳流泪发誓说:“你的功劳,我誓死不会忘记,老天爷作证!赶紧叫人把破烂全捡回来吧。”
旁边的介子推大哥(割股啖君的那位)看了,对狐偃的这套表演大不以为然。你狐偃不就是想做官吗?至于这样吗!帮主回国的事,乃是天意相助。你狐偃贪天功为己恩,算什么东西!介子推心里发酸,开始吃醋,这人逆反心理很强,萌生了急流勇退的念头——不能正向出名,我就反向出名(后来他把自己给烧死了)。
黄河怒涛滚滚,从北向南流经秦晋大峡谷,分割开山西与陕西,然后南流再向东拐去,一直东流穿越中原入海,整个过程呈L形。在黄河大拐弯处的风陵渡,众人泛过黄河,重耳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山西之地。十九年的漂泊结束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碾子是碾子,缸还是缸,麻油灯啊——哈哈还是滋滋地响,照得还是那么大的亮儿。久违了,阔别的故乡,久违了,故乡的人民。重耳深情地望着深厚宽广的故乡土地,由衷地吐出一句名言:“哈!我胡汉三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