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第5/10页)

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传说龙的喉咙下面有一片逆鳞,摸到的人会被龙咬死,所以批评皇帝也叫作“逆龙鳞”,后果很严重。魏征勇于进谏,直言不讳,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毕竟皇帝身处高位,即使是明君,但总被说也会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跟魏征说:“你就不能在一众大臣都在场的时候应付一下,等其他时候单独来提意见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表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如果臣答应您的要求,以后都当面不说过后再说,那这就是背后有意见,您觉得呢?”

群臣请唐太宗到泰山封禅,只有魏征反对。李世民颇为不悦地问他:“你反对我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够、全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魏征回答:“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是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户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很空虚,如果您执意要驾车东巡,一路的费用巨大,会给沿途的百姓带来困扰的。您如果只是为了虚名,做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还望陛下三思。”李世民听后无可奈何,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魏征说得也有道理,只能听从。

李世民虽然贵为人君,但是对于口无遮拦的魏征也是有些忌惮的。李世民喜欢打猎,计划到秦岭山中打猎取乐,出行的装备都已经准备妥当,但是迟迟没有出行。后来,魏征得知此事,问他为什么没有去。李世民回答说:“我之前是有这个想法,但是一想到你得知后肯定觉得劳民伤财,又要直言进谏,所以我就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子,心中十分喜爱,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正高兴时,魏征进来了。李世民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但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了,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李世民心中着急,但又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闷死在怀里。

有一次,李世民到洛阳去,途中住在显仁宫,因为供应不好而大发雷霆。魏征对他说:“陛下,隋炀帝因为追求享受,搞得民不聊生,现在您因为供应不好就大发脾气,这跟隋炀帝有什么不同呢?”唐太宗听了他这番话,心里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注意节制了。又有一次,魏征和李世民因为讨论问题发生了争执,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李世民,气得他当场退朝。回宫后,李世民余怒未消地对长孙皇后说:“我早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魏征竟敢当众说我的不是,让我下不来台,有损帝王的尊严。”皇后听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直谏,正说明您的圣明呀。”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患病卧床不起,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一同到他家探视,发现魏征一生节俭,家里连一间像样的居室都没有,立刻下令把宫中的材料拿来给魏征修建房屋。魏征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说:“寡妇不在意自己织布的进度和质量,而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李世民听后很感动,当即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没过多久,魏征病逝了,时年六十四岁。李世民十分悲痛,五天没有上朝,为魏征致哀,他按照一品官礼葬了魏征,让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还赐予了手持羽毛的仪仗队和吹鼓手。但是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现在用这么豪华的仪仗队,还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于是统统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

失去了直言敢谏的魏征,李世民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我现在少了一面好镜子。”为了纪念魏征,李世民将他的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亲自撰写碑文,将他葬在昭陵,谥号文贞。

统一经学,树立儒家权威

李世民如愿登上了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一方面抬高了李唐皇室的家世,另一方面借机抑制佛教。道教在唐代以前虽然也很盛行,但是始终赶不上佛教。在李渊还没有退位的时候,曾有人向他报告,在羊角山上遇到一名道骨仙风的白衣老人,老人说:“你去告诉现在的大唐天子,他是我的后人,有我的庇护,今年会天下太平、无灾无祸。”李渊听后顺水推舟,开始宣称老子为李氏家族的祖先,派人去羊角山建立庙宇祭拜,并将羊角山所在的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第二年,李渊宣布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宗教的盛行使得寺院道观占据了大量的农耕土地,为了修建、维护这些建筑,官府向百姓横征暴敛,许多百姓被重税逼得纷纷出家当了僧人或者道士。那些地位比较高的僧人和道士甚至可以随意地出入宫廷,和内监、朝臣们结交,扰乱朝政。

因此,尽管李世民和父亲李渊对道教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将老子尊为李氏家族的祖先,将道教放在佛教的前面。但是在他看来,道教与佛教一样存在着弊端,一旦任由其自由发展,都对国家的发展和自己的统治不利。所以在李世民心中,需要推崇的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儒家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初,就曾对诸位大臣们说:“梁武帝父子喜欢浮华,崇尚老子的学说,最终却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江陵,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危机,被重重包围,但他还是不停地讲着老子的学说,让那些身穿军装本该去奋战于沙场前线的武将们也一起听,最后城池被敌人攻陷了,君臣都被抓了起来。所以现如今,朕崇尚的只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有了这些理论,朕才能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如果失去了这些理论的支持,那我将无法一统江山。”因此,李世民在即位后,进一步提高了孔子的地位,李世民下令在全国各州县都设置孔子庙,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后来,他又下诏,令尊孔子为宣父,在兖州特设殿庙,专门委任二十户人家作为管理员,维持他的供养。此外,唐太宗还曾数次亲自到国学机构去,让那里的祭酒、司业、博士等人进行讲论,讲完后,各自赏赐他们束帛,来自四方的数以千计的儒生都背着书赶到那里。在李世民的大力倡导下,儒学的兴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形。

从汉代末期以来,由于长期的变乱,儒家典籍大量散佚,留存下来的也章句杂乱,为了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统一的需要,李世民召集了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五经”指的是五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由于汉武帝执政时期,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列为经典,并称它们为“五经”。《五经正义》这部书排除了经学内部的门户之见,结束了从西汉开始的各种纷争,摒弃了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家、贯通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兼容并包,被当作唐朝的经学标准,完成了经学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