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第6/9页)

想不到太平军真的近在眼前,霎时间淮军一下子乱了起来。程学启疯了似的吼叫:炮!炮!炮!快点儿给老子推上来!

六门最新式的火炮推上前来,这是钱鼎铭央求冯桂芬出面,从法国人那里买到的火炮。目前列强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尽管这个禁令只是象征性的,但如果不是足够分量的人物,是很难买到火炮的。

几门火炮同时打响,熊熊火光之中,就看见满天狂飞的太平军残肢,听到炸了锅般的惨叫之声。

程学启亢奋得声音都在发颤:打!打!给老子打!劈山炮呢?拉过来打,把所有带响的全都给老子弄响,今天老子要让长毛尝尝鲜!

激烈的交战过程中,天际慢慢浮现出一抹晨曦,视线渐渐变得明晰起来。现在大家终于看清楚了,就在百步之遥,有一支不少于一千人的太平军队伍,正在慌乱中调度队伍,与程学启部进行激烈的对射。对方火器犀利的程度,丝毫也不亚于淮军。而且太平军的火器,全都是最新式的,并不见淮军视若至宝的明代劈山炮。

正如曾国藩指出的,劈山炮用在这种场合,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这种明朝发明的土制火炮,打的时候是先填火药,后补以铁丸砂石,一声巨响,火药爆炸的冲击力,将铁丸砂石呈辐射状散开,打死的不多,打伤的不少,最是适宜用来打击扎堆的敌人。所以这原始武器的价值,就在此刻凸显了出来。

火力的配备上,太平军已经先行失分,而淮军的后续部队,滕嗣武并韩正国的人马已经赶到,先以洋枪队出场,但见满山满谷,都是成排成堆的淮兵,对准太平军狂射不止,再加上劈山炮的重力轰击,太平军明显不支。

程学启见状大喜,狂吼一声:太平军崩溃了,给我杀啊!当先冲了上去。淮军士兵发出震天的呐喊,向太平军冲锋。太平军登时大溃,掉头疾退,淮军紧追不舍地衔尾追杀,直追出四五里路,这才收兵。

当天上午,捷报传至李鸿章的案头。李鸿章以手加额:天可怜见,我李鸿章终于可以在上海立足了。

官场的替补法则

首战告捷,李鸿章一跃成为上海父老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由于李秀成击毙法国少将卜罗德,震慑了英法联军,此后联军再无战心,蜷缩于上海城中不敢吭声。而华尔的常胜军,又被李秀成困于松江城中,百般冲杀,终不得出。上海人原本已经陷于绝望之中,岂料最让他们看不在眼里的叫花子兵——淮军,一战而胜于虹桥,霎时间上海城沸腾了。这时候大家方才仔细打量李鸿章,才知道巡抚大人原本是翰林出身,而中国最是敬仰读书人,于是李鸿章一跃而成为武翰林,得到了上海官民的众口称赞。

李鸿章走笔如飞,先向老师曾国藩报捷,然后说清楚上海的情形,这情形就是洋人靠不住,只能靠淮军,而淮军原本就数量不够用,此时交手,太平军势必大力反扑,淮军的压力空前巨大。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白,曾国荃曾老九那边,最好是能自己挪挪屁股,别老是趴在那个危险的地方不动弹,我这边真的顾不上。

然后是写奏章,向朝廷报告大捷,极力渲染战事的惨烈,向朝廷炫耀程学启的悍勇。要知道,朝廷最喜欢的就是像程学启这样的铁血军人,一旦朝廷看得眉开眼笑,正菜就要端上桌来了。

正菜是个折片,叫《奏调冯桂芬等片》,此片开片,是这样写的:

再,江苏吏治多趋浮伪巧滑一路。自王有龄用事专尚才能,不讲操守,上下朋比,风气益敝,流染至今……

看到这个开头,我们就知道了,李鸿章仍然在不依不饶地追杀吴煦和杨坊那两个倒霉蛋。仍然是采用最精妙的职场冷暴力,不打你,不骂你,不夸你,不褒你,提都不提你,就当你这个人不存在。从心理上狠狠地伤害你,你的心已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可是你的外壳仍然完好如初,光鲜依旧,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你的心被伤成了什么模样。

然后这个奏片,以冯桂芬为首,此外还一口气推荐了翰林院编修王凯泰、户部主事钱鼎铭、安徽候补道王大经、安徽候补直隶州知州阎炜、浙江候补知县薛时雨、江西建昌县知县王学懋六个人,要求朝廷把这七个人派给他。其推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令人咂舌。

再来看看这七个人,冯桂芬是大才,务须拿下,其人现在没任何官方职务,赋闲在家。朝廷又如何不知其人乃林则徐弟子?所以这个奏片又叫《奏调冯桂芬等片》,让朝廷看了这个名字,顿时就会大叫起来:对呀,国家都闹成这模样了,怎么这冯桂芬还赋闲在家呢?让他马上出来干活……求贤于野,任何时候都能落得个好名声。

有了天下名士冯桂芬打掩护,官场老油条钱鼎铭就可以混进来了。推荐钱鼎铭,李鸿章纯属报恩,如果不是钱鼎铭两哭曾国藩,他李鸿章万难飞出老师的手掌心。但事情就是这样麻烦,这个钱鼎铭的本事仅限于此,以后他的主要工作,是百忙之中给大家添堵,让大家全都欲哭无泪。

推荐翰林院编修王凯泰,目的只是为了提醒朝廷,还记得我李鸿章以前是干什么的吗?没错,以前我就是翰林院编修。现在李编修大败太平军,请问该如何评价这件事?这是属于绕着弯的表扬和自我表扬,同时又盘活了翰林院的王凯泰这个资源。

接下来是三名候补官员。说起来这候补官员,实乃天下最悲惨之角色。说你不是官吧,你都已经候补了;说你是官吧,可根本没你的位置,连工资都没得发。李鸿章从遗缺道这个替补角色,直接跳到署理巡抚的位置上,最是知道候补官员心里的凄惶与绝望。这时候如果谁肯递一根救命稻草给你,你会一辈子感激他。所以李鸿章一口气要了三个候补官员,就知道这三个人会拼老命把工作干好。

官场职场,一如足球场,要想出效果,就必须敢用替补队员。相对于明星球员,替补队员更加珍惜机会。

不会用替补的教练,不是好教练。不会用替补的官员,很难打开局面。

说到为官之道,李鸿章就是最为经典的范例。他太清楚不过了,任何一个官场或是职场,只要人数超过两个,就必然会分化出三种类型:忙员、闲员和杂员。忙员就是看起来从早忙到晚的那类人,几乎把所有的工作全都抓起来了,好像地球离了他就不转一样。比如说,曾夫子练湘军之前,在朝廷就被皇帝弄成了忙员,一个人负责朝廷五大部门的运作,忙得团团乱转,四脚朝天。所以曾夫子大吵大闹,说什么也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