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五章 如何经营自己的势力(第5/9页)

李鸿章:华尔,本官有句话,要先跟你说明白了。本官来到上海时,就没指望你们常胜军,而且事实上,你们常胜军被困松江,连只老鼠都没逃出来。而本官的淮军,单凭了手撕牙啃,硬是将十倍于我的太平军于上海城下击溃。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过你们,往后也没这个需求,你听明白了本官的话没有?

华尔:还请大人明示。

李鸿章:那么,从现在起,常胜军归隶本官之下,听从本官指挥,你可答应?

华尔:……大人,我的妻子是中国人,我了解中国的习俗。按中国的规矩,大人的要求并无不合理之处。但我必须要提醒大人,我华尔可以答应大人的要求,可是英国人那边,或许他们另有想法。

李鸿章:他们的想法本官不管,本官只想听听你的想法。

华尔:……我愿意听从大人的命令。

李鸿章:算你聪明,那你立即开赴青浦城下,与程学启会合,本官要你们与我拿下青浦!

饶是李鸿章千聪明万智慧,还是上了华尔的当。淮军与常胜军合作,让淮军吃了大亏。

吃了什么亏呢?

到七月中旬的青浦会战开始,程学启就发现了问题。当会战开始,常胜军以火炮向青浦城墙轰击,停泊在江面上的英舰“恩脱康”号,也跟着凑热闹,冲着青浦那薄薄的城墙打炮。猛烈的炮火中,青浦城上却悄然无声,宛如一座死城。等到城墙被轰出几道缺口,常胜军奏响捷报,宣称他们的工作已经圆满完成,现在轮到淮军了。

淮军开始向青浦城冲锋。这时候,原本空空荡荡的城墙上,突然幽灵般出现了无数的太平军,人皆一杆最先进的洋枪,密集的弹雨顿时让淮军伤残累累。

程学启无奈,只能退下来,央求常胜军继续炮击。

常胜军从谏如流,你让打炮就打炮。炮火又响起来,青浦城又恢复了此前的死寂。等到炮火停止,程学启再度进攻,发现那些打不死的太平军,仿佛从地下突然钻出来,再次以凶猛的火力,将程学启阻击于青浦城外。

看着伤残累累的部下,程学启这才有点儿醒过神来。自己的老板李鸿章,被华尔先生忽悠了。

原来,李秀成首攻上海,就视常胜军为大敌,潜心研究常胜军的战法,发现常胜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武器精良。所以太平军有针对性地琢磨出一个全新的防守方法,就是在城墙之后,再挖一条壕沟,一旦常胜军开始炮火轰击,太平军立即跳入壕沟之中,躲藏起来,让常胜军打不到。等到常胜军停止打炮,发起冲锋的时候,太平军再从壕沟里跳出来,用猛烈的枪弹,向城外扫射。

先前,常胜军攻打太仓,就是吃了太平军这个战术的大亏,那一仗常胜军损兵折将,被太平军一路狂追到松江城,还丢了几门重炮。所以华尔也经过一番仔细研究,终于找到了现在这个绝妙的法子:与淮军合作,自己只炫耀炮火的猛烈,反正我已经打炮了,你淮军攻不上去,那是你们自己太差劲儿,怪不了我。

华尔这一手,在职场上也有个说法,叫黑锅战略。黑锅战略就是将一项工作切割开来,将有麻烦的那一块,划分给别人。自己这块只有权利没有责任,做完了就报功。别人那块权力没有责任多多,怎么搞也搞不明白,搞到最后铁定悲剧了。

当华尔先生祭出黑锅战略这个损招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钦佩曾国藩老夫子的先见之明。

先前,李鸿章初来沪上,老师曾国藩对他耳提面命,给了四句话:

曰言忠信,曰行笃敬,曰会防不会剿,曰先疏后亲。

夫子的第三句话曰会防不会剿,就是明确告诉李鸿章,与洋人合作时,只与洋人共同配合防守,绝不可以与洋人配合进攻。因为防守时每家各负责一块地盘,只要你的地盘上没出问题,就没你的责任,洋人即使想出阴招,也无计可施。

但一旦双方合作进攻,那事情可就不好说了。就拿青浦之战来说,华尔先生只负责打炮,打完炮就宣布胜利,至于打炮的效果不佳,一切后果概由淮军承担。人家这边炮都打了,你怎么还拿不下城池呢?

平心而论,华尔先生既光明,又磊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坏蛋。这厮坏就坏在他以西方的理念在中国打仗,而采用的又是中国的合作模式。

这个西方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确切地说,是以欧洲人为本。先前,华尔先生被困松江,其副队长法尔思德被李秀成捉了活的,掳往苏州城服苦役。于是华尔先生委托了传教士,赴苏州联系太平军,央求放人。

与华尔先生接洽的,是李秀成麾下最具声望的慕王谭绍光。谭绍光,广西壮族勇士,最早加入金田团营。他亲切接见了华尔先生的来使,表明了充足的善意,释放了法尔思德。当然,作为回报,华尔先生奉送了一大批精良的武器,以及白花花的银子。

这些细节,华尔先生都没告诉李鸿章。为什么要告诉呢?以人为本嘛。

结果,太平军获得了大批量的犀利火器,就把子弹冲着淮军狂扫了过来。

李鸿章孤注一掷

程学启被阻于青浦城下,寸步难进。

无奈之下,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冲锋,每次都被太平军的扫射打退回来。淮军潮水般地退下来,常胜军的士兵则嚼着口香糖,袖着手在一边看,边看边摇头:不行不行,你们淮军也不行啊,要不要我们再帮你们打几炮?

程学启怒不可遏,卸下衣甲,白布裹身,亲自带着敢死队冲了上去。他踩着云梯,冲过护城河沟,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大喊着向城里杀去。跑出了老远的路,他才诧异地停了下来。咦,举目所见,只见被炮火击中熊熊燃烧的房屋,除此之外,居然没看到一个太平军的影子。

太平军躲到哪儿去了?

诧异之际,就收到了李鸿章的密信,大意是:老程,咱们中计了,太平军那边,慕王谭绍光亲自出马了。集结了十万大军,把青浦城的太平军也抽走了,此时已经抄了你的后路,正在团团围困况文榜部。我派了张遇春往援,你是知道张遇春那德行的,不给力啊,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逃了回来,都司刘玉林也被太平军打死了。

原来,谭绍光早就发现了淮军人数不足的缺陷。人数不足,有个天大的麻烦,一旦你向前挺进,后方立即空虚了。于是谭绍光绕过淮军的前线部队,率十万大军杀奔沪西,在离上海城不足七里的北新泾,发动了围剿况文榜部的战役。

这个况文榜真的很倒霉,他大概是淮军中职位最高的,官拜总兵,但他是李鸿章从监狱大牢中给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