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二节 文 字(第2/4页)

文字本于言语,言语有方俗之异,则诵读随之,此自然之势也。《隋志》有《河洛语音》一卷。《旧书·王叔文传》,讥王伾吴语,《新书·经传》作楚语。又《旧书·武元衡传》:元衡被害,京师大恐。城门加卫兵察其出入,物色伺之。其伟状异制,燕、赵之音者,多执讯之。皆可见隋、唐时方音之异。诵读之殊,非声即韵,而古人之留意于韵,过于其留意于声,故韵学之兴较早。隋陆法言作《切韵》。唐天宝中,孙愐广之为《唐韵》,至宋世犹沿用焉。《隋志》有《婆罗门书》一卷。《注》云:梁有《扶南胡书》一卷。云: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则兼及声韵二者矣。然中国人虽知此法,初未能神其用。至唐末,僧守温撰三十六字,取佛书之名,名之曰字母,守温《三十六字母图》一卷,见《通志·艺文略》。而声纽之道,始大明焉。后人谓孙叔然已知反语,《释文·序录》云:“孙炎始为反语。”叔然,炎字也。不仞其学自外来。然反切本出天籁,不容一无所知,所争者能否神其用耳。以用论,则三十六字母虽出,治小学者犹未能尽之也。此由中国文字异于胡、梵,原不足为中国病。然必如后世之言韵学者,取《切韵》中切音之上一字,为之分类,而目为中土师师相传之旧,则似可以不必。夫果知留意声纽,则何不撰取数十字为母,以求其简,而必繁其数,至于四百五十邪?《新书·隐逸·陆羽传》: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此旁行书当即《婆罗门书》。则至唐世,僧徒仍有习之者。

文字书写必求其捷速,观览则求其清晰,捷速利用行草,清晰莫如楷则,二者相反,然不可偏废也。《旧书·柳公绰传》言:其子仲郢,抄书甚多,“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此楷则之便于自览也。又《文苑·席豫传》,言其性尤谨,虽与子弟书及吏曹簿领,未尝草书。谓人曰:“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新书·李玄道传》:附《褚亮传》。为幽州长史,佐都督王君廓,专持府事。君廓入朝,玄道寓书房玄龄。玄龄本甥也,君廓发其书,不识草字,疑其谋己,遂反。坐是流巂州。则与人书亦以楷正为善。然下笔必求楷正,未免太难,时或不足应务,则必求其虽简易而仍可辨识者。此行书之所以可贵。草书务求美观,美观贵多变化,遂至去真太远,害于其事矣。

印刷者,书写之支流余裔也。然其难易,较诸书写,殆不可以道里计。故自印刷术兴后,书之存者,较诸印刷术未兴以前,亦不可以道里计焉。此诚人类社会之一大事也。中国之印刷术,以发明最早豪于世。夷考其朔,则近人多取明陆深之说。深作《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也。明末胡应麟作《少室山房笔丛》从之,谓雕版始于隋。近世叶德辉非之。其所作《书林清话》云:“陆氏此语,本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其文本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意谓废像则重雕,遗经则重撰耳。阮吾山《茶余客话》,亦误以雕像为雕版。而岛田翰必欲傅合陆说,遂谓明人逮见旧本,必以雕撰为雕版。不思经可雕版,废像亦可雕版乎?”岛田翰,日本人,著有《雕版渊源考》。日本桑原骘藏又非之,曰:“撰、造、作可通用。陆深等解雕撰为雕造,自非无理。与谓雕废像、撰遗经,无宁解作雕造遗经为当。据此文,谓当时已印行佛经,固失之早计,谓决未尝印行佛经,亦未免武断也。”见《史林》第十一卷第一号。据邓嗣禹《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转引。邓文见《图书评论》第二卷第十一号。此说殊属游移。《隋书·高祖纪》:开皇二十年(600年),禁毁坏偷盗佛天尊像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渡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以雕铸与图写对举,可证雕指废像,撰指遗经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文教授卡德氏,尝撰《中国印刷术源流》,刘麟生译,商务印书馆本。采摭颇博。据其说,则吾国印刷物,见存而最古者,为得自敦煌石室之《金刚经》,今在伦敦博物院。经凡六叶,别有画一叶。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而日本所存印刷物之最古者,为孝谦天皇所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咒》。凡百万纸,分藏百万小木塔中。日本僧寺,至今犹有宝藏者。其事成于大历五年(770年),先于咸通九年(868年)者九十八年。日本之印刷术,传自中国,无人置疑。卡德氏谓敦煌所得《金刚经》,刻印之工,远在日本所制《陀罗尼经》之上。授受之迹,自可微窥。然又谓日制《陀罗尼经》,亦非印刷初兴时物。卡德氏不取缘起于隋之说,乃谓其当在开元时。诘其故,则但谓其时国势盛昌而已,此实未免牵强。自开元之初,下逮大历,不及六十年,尚须越海传至日本,果其为时如是之短,日刻《陀罗尼经》,安得已颇工致,而可断为非初兴时物乎?卡德氏又谓奈良存有古印花丝织物。其上印有年岁,一当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一当其二十八年(740年)。《续日本记》所

谓摺衣者,则成于天宝二年(743年)。又有军人所服革带,亦皆印花,其年份早者,亦系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花卡德氏信为木版所印。然则雕版在开元时已盛行于日本矣,安得在中国乃初发轫乎?卡德氏不信陆深之说,自为有识,然其所自拟之说,则殊不足取也。邓嗣禹尝撰文以评卡德氏之书,题曰《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西传》,其所采摭亦颇博。今录所胪举,为卡德氏所遗之证凡九事,以资参考。九事者,唐僧贯休《禅月集》,有其门人昙域《后序》,云:“寻检藁草,及暗记忆,约一千首,乃雕刻版印,题号《禅月集》。时大蜀乾德五年癸未十二月十五日。”蜀乾德五年(923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也。此书雕刻之地,为婺州兰溪。一事也。日僧宗叡,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中有“西川印子《唐韵》一部,五卷。同印子《玉篇》一部,三十卷。”云:“大唐咸通六年(865年),从六月迄于十月,于长安城右街西明寺日本留学僧圆载法师院求写法门等目录,具如右也。”印子者,版印本也。二事也。《司空表圣文集》卷九,有《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礭化募雕刻碑疏》。元《注》云:“印本共八百纸。”其文有云:“自洛城罔遇时交,乃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锼。”洛城焚本,似指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之事。此所印至八百纸,又范摅《云溪友议》有云“纥干尚书臮作《刘弘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则所及已普。三事也。《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有冯宿请禁印历日疏,云“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案据此,则两川、淮南所印历日,且运销各地矣。唐人诗云:“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则非僻陋之地,咸有历日。有乖敬授之道”。据《太平御览》卷百六十,宿为东川节度使,此疏上于大和九年十二月。《旧书·文宗纪》,亦书是月丁丑,“敕禁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玩此,则私印者或尚不止两川与淮南。四事也。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此序末署大历四年(769年)。五事也。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灌沐尊仪》条云:“造泥制底及拓模泥像,或印绢纸,随处供餐。”义净卒于先天二年(713年)。六事也。唐冯赞《云仙散录印普贤像》条引《僧园逸录》云:“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玄奘东归,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卒于麟德元年(664年)。七事也。罗振玉《莫高窟石室秘录》云:“予于日本三井听冰许见所藏永徽六年(655年)《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百四十四。其纸背有木刻楷书朱记,文曰大唐苏内侍写真定本,与《宋藏经》纸后之金粟山藏经纸朱记同。”八事也。日本所印之《国华》第三十二编第七册,有敦煌所出大业三年(607年)佛画。元《注》:“雕版色摺。”上画大佛像一,两旁小佛像二,下有字四十有二,画着红、黄、绿、黑四色。依照片观之,字体宛如唐人写经,不类雕刻。九事也。今案以敦煌所出大业三年(607年)佛画为印本,则印刷术起隋无疑。即谓不然,而玄奘能印普贤像以施四众,印刷之盛行,亦必在唐初矣。凡事至于盛行,必非初起,有隋运祚甚促,以事理度之,印刷之兴,尚当在隋以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