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孔子当官(第3/3页)
按《论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你这么说,礼很重要了?”
“当然,如果国君以礼来约束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效仿,就容易治理了。”
按《论语》。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可是,我听说百姓更喜欢追逐利益。”鲁定公说,他觉得利比礼似乎更管用。
“不对,如果一切依照利害关系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
按《论语》。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你把礼说得这么重要,那么我问你,君臣之间该怎么相处?”
“国君要按照礼的要求对待大臣,大臣要对国君忠诚。”
按《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那,那我怎么知道老百姓懂不懂得礼呢?”
“如果老百姓能够依照礼来行为,那就不用改变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于上面这句话,历来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的解释都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按照这样的解释,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别扭。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扇自己的嘴巴。
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鲁定公想了想,基本上认同孔子的说法。
“那,我听说仲尼先生非常博学,我想问问,有句话叫做一言以兴邦,有这样的事情吗?”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很难’,这句话不是差不多可以让国家强盛吗?”
“那,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衰亡的?”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当国君时期没什么好处,唯一比较牛的就是没有人敢批评。’如果很喜欢‘没有人敢批评’,那这句话不是差不多能让国家衰亡吗?”
按《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