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第3/3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们在问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都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量身定做,譬如问为政,问仁,问孝等等。
有这样一段典型的记载,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老师,为什么叶公问政,您说安抚本地的,招徕远处的;鲁哀公问政,您说要任用贤臣;齐景公问政,您说要节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答案?”一次,子贡问。
“这是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啊。”孔子说,“楚国国土大但是都城小,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需要增强凝聚力;而鲁国三桓专政,鲁哀公需要强有力的大夫;齐景公非常奢侈浪费,齐国人民怨声载道,因此他需要节俭。各国的情况不同,治理的方法自然不能一样。”
“原来如此。”子贡恍然大悟。
孔子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他非常爰好音乐并且投师学习。但是,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没有记载,因此不能将他归类进音乐家,他只能算是音乐发烧友。
根据记载,孔子曾经向苌弘问乐,不过可信度并不高。之后,孔子在卫国曾经向师襄子学琴,进步较大。
回到鲁国,孔子又向鲁国太师乐学习音乐,达到了新的境界。所以,《论语》中有这样的两条记载。
按《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徽如也,绎如也。以成。”
按《论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的性格】
孔子的性格似乎偏于内向,善于观察学习,却不善于言谈;讲课条理分明,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却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孔子是一个好老师,却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政客,总是不能说服各国的君主重用自己。
所以,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同时又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平时在乡里,孔子看上去不太能说,到了朝廷面对三桓和鲁哀公的时候,说话也很小心谨慎,只有在面对学生、朋友以及与自己级别相近的官员的时候,谈起周礼和学问,才会滔滔不绝。
按《论语》。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宣扬周礼,自己处处以周礼来要求自己,非常严格,各种礼仪随处遵守,即便是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譬如睡觉的姿势。
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不会觉得孔子所讲的周礼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或者都是骗人的东西,尽管学生们实际上很难做到。而孔子的这份执著和毅力,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们景仰。
《论语·乡党第十》就都是在讲孔子的性格以及怎样以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以君子自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孔子是个好面子的人,很少会谈到利(据《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仁者爱人”,孔子这样教导弟子们,因此孔子也这样去做。
一次,家里的马厩失火了,孔子回来之后,只问“有人受伤没有?”根本没有问马。
如果有朋友死了却葬不起,孔子就在自己家里给朋友出殡。
所以孔子很受尊重和敬爱。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都是孔子发明的,见于《论语》。
对于学生们来说,老师让人敬重,但是大家并不惧怕老师。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但是严格,高大但是不凶狠,有礼貌而且不会喋喋不休。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一个慈祥的长者。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坚定的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有些傲气的人。(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同时,孔子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孔子,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让人肃然起敬的人。
但是,孔子是人,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