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〇章 越亡(第3/3页)
现在,除了吴越已经交代之外,来看看春秋最后一年的国际格局。
晋国:貌似强大,实际上政出多门,无暇外顾。智赵韩魏四卿忙于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瓜分这个国家,也就是正在搞MPO(管理层收购),化国有为私有。这个国家人才众多,不过都不为国家效力,而是效力于四大家族。其中,智家实力最强。
事实证明,晋国的内阁制太过超前。
楚国:貌似强大,貌似楚王集权,实际上楚王早已经没有了威权。在楚国,政令基本上出不了郢都,各地方各自为政。王子王孙等既得利益阶层人数太多,而人才根本没有上升的通道,令尹司马等等都是王族。人才要么被压制,要么投奔敌国。吴越的崛起,都是楚国人才的贡献。
楚国十天被吴国所灭,楚昭王逃难无人保护,处处遇险,十分悲惨;白公胜三百人就能政变,而偌大的郢都无人出面。
事实证明,楚国的王权制有些落伍。
对于晋国和楚国来说,尽管疆域广阔,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治理,国家大未必就是好事。
这里也提出一个问题:大国怎样治理?
齐国:有财力没军力,人民富足但是国家不强。此外,陈家虎视眈眈,也在积极筹划MPO。
秦国:地处偏僻,多年来变化不大,国君集权维持得较好。
宋国、郑国、卫国:大国的衰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还能过多久呢?他们也不知道。
诸侯混战,人民凋零。
世界失去王道,进而失去霸道。那么,这个世界该走向何方,国家怎样求存,人民如何求生?
春秋末期,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于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爆发近在眼前。老子、孔子、墨子,他们在思考拯救自己和拯救世界。子产、晏子、叔向,他们在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办法。
于是,圣贤迭出。进而,百家争鸣。
春秋,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霸主更替,于是群雄并起。
英雄末路,于是思想者登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五部·吴越兴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