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唐诗:中国人的千古绝唱(第2/2页)
这是一曲雄浑阔大的交响乐。没有神幻瑰丽、奇险荒怪的情景,就不能构成这样惊心动魄的交响乐。所以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飘逸的美感是意气风发的美感。李白称赞谢朓等人的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自己的很多诗都有这种意气风发、放达不羁、逸兴飞扬的美感。
飘逸的美感是清新自然的美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天真素朴、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的雕琢。这在李白写的绝句和乐府诗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都给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李白的诗,给人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给人意气风发的美感,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这就是飘逸之美。
王维诗的空灵之美
王维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灵”。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
《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很有名的两句话。“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这是无限,是永恒。“一朝风月”,则显出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这是当下,是瞬间。禅宗就是要人们从现实世界当下的生机去悟那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因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反过来,只有领悟到“万古长空”,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一朝风月”的美。这就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就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叶毓中 唐诗诗意图
王维的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禅宗这种“悟”的意蕴。
下面我们看王维的几首诗,这些诗都非常有名。第一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首写的是空山密林中傍晚时分的瞬间感受。“空山不见人”,这是“空”。这时传来了人声。有人声而不见人,似有还无,更显出“空”。只有落日余晖,照在苔藓之上。但这个景色也是暂时的,它将消失在永恒的空寂之中。
第二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西湖湖心亭一角
这一首写一个无人的境界。在空寂的山中,只有猩红色的木兰花在自开自落。木兰花是“色”,是“有”,而整个环境是“空”,是“无”。
第三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首也是写一个静夜山空的境界。桂花飘落,着地无声。这个世界实在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使山中的鸟儿受惊,发出鸣叫声。
王维的这几首诗,都呈现出一个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而在这个意象世界中,又传达了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宇宙本体的体验。这就是“空灵”。
在唐代诗人中,创造“空灵”的诗歌的不仅是王维。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一些为人传诵的诗句也属于“空灵”的范畴。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在初日映照之下,古寺、曲径、花木、山光、飞鸟、深潭,还有时时传来的钟磬声,一切都那么清净、明媚,生机盎然,同时又是那么静谧、幽深,最后心与境都归于空寂。这是一个在瞬间感受永恒的美的世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往往想要追求无限和永恒,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引来了古今多少悲叹。禅宗启示人们一种新的觉悟,就是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恒。
王维诗给人的美感就是这种“空灵”的美感。“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从眼前的花开花落,体验到宇宙的永恒。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王维《竹里馆》插图 明 黄凤池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