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再谈国民性 第2章照相这点事儿

照相术发明不久,中国人就有福享用了。被照相的人叫耆英,鸦片战争过后任两广总督。吃了败仗,满人中的开明人士打算用怀柔政策对付洋人,耆英就是其中的一个。两广总督当时负责跟洋人打交道,他的办法是跟洋人套关系,争取建立私人联系,恨不得攀上亲戚。于是老跟洋人混的耆英,有了一张流传至今的小照,相片质量不高,但却是第一张中国人的老照片。

对于西洋的新鲜玩意,民间和上流社会总是看法不一。民间对轮船、火车和洋枪洋炮都感兴趣,甚至可以说喜欢,但对有线电报和照相却心怀疑虑。不仅担心照相会把人的魂给摄走,甚至觉得那一排排的电线杆子以及上面的电线有蹊跷。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甲午前,洋人工程师在山东安装有线电报线的时候,德州有家人的孩子丢了,民间哄传是被电线摄走了魂魄然后被洋人拐走了。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发生,各地一有点什么事儿,就有人砍电线杆。但是,中国的上流社会,对有线电报和照相都十分感兴趣。北京算是很保守的地方,1892年第一个照相馆开张,很快就门庭若市,来的顾客尽是王公贵族。

当年的王公贵族,都是旗人。当年的旗人政治态度保守,思想也不开放,对洋务运动很多人持否定态度,至于戊戌维新,就反得更激烈了。旗兵不喜欢玩洋枪洋炮,而旗人对火车、轮船也不感冒。但是,他们对西方来的小玩意儿却一点不排斥,各式钟表、打簧表、鼻烟、洋烟、光学仪器,兼收并蓄,对电报和照相也充满了好奇。庚子之前,北京照相事业有两家店最为有名,一家叫丰泰,开办者叫任景丰,一家叫鸿记,开办者叫杨远山。这个杨远山在当年也是一个公子哥,风流倜傥,好玩,好交朋友。当年北京城里,上至公卿贵胄,下至书吏走卒,没有不认识他的。来往的朋友,都是好玩的贵公子。当时人称京城二杨,一个是内务府大臣杨立山,一个就是杨远山。

那个时候,旗人公子哥喜欢照相,跟这些公子哥打得火热的伶人们也喜欢照相。现在留下的老照片,就有好些是伶人装扮好了的“剧照”。伶人穿戏装照相,喜欢票戏的公子哥当然也喜欢。一次,汉军旗的赵家三公子赵尔震、赵尔巽、赵尔丰和满人贵族三公子宝杰、宝梁、宝棻外出游冶,吃花酒。酒酣耳热,被怂恿着照了好些戏装和道装、僧装的像。大家看着好玩,见者哈哈一笑,不知怎么就流传到社会上去了,人称“狎客群居像”。但是,有一张居然落到了宫里太监手里。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这些公子很紧张。虽然当时官员不许嫖妓、不许登台演戏的禁令早已松弛,但这副尊容如果进了宫,被老佛爷看到,还是大有不便。于是马上花了大价钱把相片买了回来。其实,这几位仕途不错的公子有点过于神经过敏了。那个时候,宫里已经有人照相了。西太后照没照不清楚,但至少珍妃有张玉照。况且,即使是皇帝,也喜欢装扮成渔夫、樵夫、老道的模样,现在留下来的雍正的行乐图,都是这个样子,只是唯独没有装成戏子的,也许是因为雍正不喜欢戏子。但当时的西太后老佛爷比谁都喜欢戏子,恨不得让皇帝换上戏装给她演戏,奴才们戏一下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庚子以后,想通了的西太后,突然之间对照相特别热衷了。这个老太婆不仅喜欢换上各式各样的衣服拍照,各种摆拍,而且还拍了好些戏装照。自己扮成观音,让李莲英扮成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这样的观音、韦陀和龙女,毫无疑问都是戏里的扮相,所以只能说是戏装照。到了这步田地,宫外的照相就无法无天了,连公子哥在戏园子里票戏的照片也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庚子年义和团进北京,痛恨一切洋物,连用根铅笔都被义和团视为二毛子,却没听说他们砸照相馆。跟杨远山齐名的杨立山,在此期间丢了脑袋,跟照相无关,只是因为他跟载漪拌嘴,不买义和团的账。大概当年最欢迎义和团的是旗人,旗人喜欢的东西,义和团也就刀下留情了。

照相是个好玩的事儿,在晚清,凡是好玩的事儿,旗人都有份儿,不管它来自哪里。当年旗人中英语最好的张德彝出使多国,对别的东西都没兴趣,单单把人家的游戏一项一项介绍回来。旗人之好玩,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