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记入电影史册(第2/2页)

他由这部电影想起了暴力美学。

积极向善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强盛的指明灯,它让鲜活的生命在真善美的道德约束下获得了无价之宝——自由;而观众的心理承受底线则决定了电影中血腥暴力镜头的写实程度和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此二者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为暴力美学电影的视觉禁区勾勒了红线。

欣赏电影的暴力之美,获得刺激的审美体验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但托德·麦卡锡知道,它绝不能凌驾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能涉足暴力美学的视觉禁区。

从《罪恶之城》不难看出,优秀的暴力美学一定建立在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语言之上,墨菲·斯坦顿使用的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形式。

这部影片看似暴力和血腥,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很懂得克制和控制,没有单纯的为追求感官刺激,就逾越大众的心理底线。

那些偏执的写实血肉模糊的暴力情景,纵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但也必定会使人产生恶心的负罪感。

这样的电影宣扬赤裸裸的极端暴力,是对生命的漠视和对自由的亵渎,毫无美感可言,让观众难以接受,终将沦为视觉污染。

《罪恶之城》肯定不在这个行列之中,导演墨菲·斯坦顿对暴力场景的处理极其巧妙,让暴力和美学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放映渐渐接近尾声,托德·麦卡锡已经确认,墨菲·斯坦顿不但在银幕上重现了弗兰克·米勒的经典漫画,还把在漫画的基础上,把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暴力与美学的结合,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截!

另一边,肯尼斯·图兰忽然笑了,因为他发现,墨菲·斯坦顿绝对不是罗杰·艾伯特嘴里那种会无比坚持个人风格的导演,这部影片就像他前几部作品一样,确实个人风格强烈,但其中很多场景所透射出的理念,都不难发现这位独立片导演,正在悄然朝着主流电影圈靠拢。

那炫耀技巧的高速慢镜,精心设计的动作场景,美艳性感的女性角色……

这里面有太多好莱坞卖座电影必须的,而原著漫画中又不具备的桥段。

如果这样一个导演,会是一个死守独立影片和个人风格的导演,他肯尼斯·图兰宁愿相信上帝明天会降临世间。

远处罗杰·艾伯特与他的想法不同,这部影片的色彩、表演、独白,当然也可以算上并非首创的环形结构,是本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漫画电影得出彩之处,仅仅是色彩应用已经足以把导墨菲·斯坦顿记入电影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