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24页)

郑净持的确是不明内情,整个长安市上,知道的也没几个人,因此当霍小玉把经过的情形一说,郑净持默然了。

她近年信佛,最重因果,霍府之败在鱼朝恩的被诛。黄衫客、贾仙儿、贾飞等参予其事,完全是由于李益与霍小玉,虽然没有谁故意促成,但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不见的力量在操纵着因果报应。

她只念了几句“阿弥陀佛”就离开长安,回到终南苦修去了,而且决定不再回来,但是人事的变幻,又岂能逆料呢!

长安市上仍是一片升平,因鱼朝恩与刘希暹之被诛而掀起的余波,荡漾了很久,但并没有改变长安什么。

倒下了一批权贵,又起来一批新贵。

变化最大的朝政,代宗皇帝尽黜宫监在政事所兼署的一切权柄与职事,除了侍奉后妃与宫中的起居,不让他们管任何的事,甚至于禁止私出宫门。

朝政大权,落在一些王公世爵的身上。那当然是以前反鱼较力,忠心保皇的公侯藩王。

翼国公秦家与汾阳王郭府自然是最得势的两家,汾阳王郭子仪老令公本已功无可加,荣及子孙,郭威领神策军,郭勇也领了另一骠禁军,成了天子面前的红人,终日随侍左右,忙得不可开交。

可是真正在诛杀鱼朝恩一案中出力设谋的李益却没有捞到好处,因为他的身份很尴尬。

第一,因为他是文臣,虽然进士及第,却因为在侯选中,无法即膺重任,在吏制中,武将是由世爵子弟拔擢,可以窜等而进,文官则必须按序升遗,朝廷不便说鱼朝恩是借重江湖人的力量而诛杀的,自然也很难把李益带上来。

郭家两兄弟倒是很够义气,饮水思源,私底下对皇帝提了两次,认为也该对李益有所报酬。

皇帝先是同意了,可是交诸廷议的时候,却遭到了阻碍。鱼、刘的势力一垮,起来的是一批受鱼朝恩压制降黜的言臣,这批人立朝正直,最重节行,对李益的批评却不太好。

因为李益刚到长安时广于交接,在老一辈的眼中落来荒唐两字,才情虽高,却因为他恃才傲物,言多诮刻,每好批评,虽然有他一篇道理,却又因为他的理论经常背经离道,这一辈人抬了头,对圣宠突降于一个浮滑少年身上,自然大加反对,因而中止了。

过一段时间,郭威又再提出时,皇帝自己就说话了:“十郎忠心国家,朕会记在心里的,他年纪还轻,锋芒太盛,递加膺拔,反增其骄纵之气,等今秋吏选时,朕再指定个差使给他,让他去磨练一下,再慢慢擢升他,反正国家不会亏待他就是了。”

当时在汾阳王府聚宴时,皇帝当面也这样表示过,郭威自然不能再说什么了,不过他感觉到皇帝的语气不像前些时那样热切了,其中必然有原故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毛病还是出在黄衫客与贾仙儿身上。

他们力保带走了鱼朝恩的一批死士,留下了一些无法终结的尾巴。

鱼朝恩当势时,那些死士很为他杀了一些人,有些是他的政敌,也就是在朝堂上攻劾过鱼朝恩的人。当时吃了亏,没扳倒鱼朝恩,反而自身罹罪,轻则罢黜,重则流放,鱼朝恩为了示威。再派门下的死士暗杀。

讲暗杀还不如说是明杀,那些人根本就是明目张胆,公开闯进人家家里。摆明身份,留下姓名,杀人扬长而去。那时皇帝都在鱼朝恩的挟制下,杀了还不是白杀了,被害者的家属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而已。

现在鱼朝恩倒下去,皇帝为了对那些人表示歉意。差不多全是让他们的子侄承复先人的官职。但有些人身后无嗣,遗下的孀妇却上呈血表,要求悬奸缉凶。

行文到了江南,就被黄衫客与贾仙儿夫妇顶了回来,他俩持有皇帝亲书的手谕,说明是既往不究的,人在他们的保护中,官府也直了眼,没有了办法。而且贾仙儿在回覆皇帝的一封私函说得很不客气。

说为人君者不可轻诺背信,既有手谕赦免了那些人,就不该追究,要不是他们以江湖道义敦劝那批死士离开了长安,即使杀死了鱼朝恩,大局也不见得能如此轻易平息下来,那些人想到反正罪无可赦,左右都不免一死。带了他们所结的禁军将领反起来,天下不会如此太平。

他们为了皇帝尽了最大的心,不想居功,皇帝也不该让他们为难。

皇帝就知道缉凶是不可能的,但不表示一下,无法对那些冤死者的遗属交代,有是贾仙儿的私函也伤了皇帝的尊严。弄得他很不开心,而且廷臣也颇有微议。

事情被汾阳王知道了,这位老千岁倒是仗义执言。会同了翼国公在朝堂上痛斥那些人,把当时在他家中诛杀鱼朝恩的真实情形说了出来,叫大家适可而止。

有两个元老大臣还辩说朝廷威严必须维持,不能太纵容那些江湖人,汾阳王发了脾气,骂的话就难听了:“鱼朝恩监国当势之时,你们噤若寒蝉,连屁都不敢放,要不提那两位江湖豪侠,你们都还是在鱼朝恩的威胁下过日子,含冤者仍然是冤沉海底,好容易得到了昭雪,大家也应该满足了,还闹个什么劲儿?朝廷有国法不错,但国法并没有能制裁巨奸大恶,鱼朝恩是靠着那些江湖豪侠剪除的,江湖规矩不禁报仇,你们谁要是愿意按照江湖规矩报亲仇,老夫可以代黄大侠伉俪答应,替你们安排,谁要是不服气,指名索仇,凭本事一刀一枪地解决,你们要是没这个胆子,就不要再为皇上找麻烦,皇上有忧时。没见你们为皇上分忧,现在却有脸来提要求……。”

老千岁这一发脾气,天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鱼朝恩死后的缉凶余波总算风平浪静了。

汾阳王这话说得是激烈一点,但也替皇帝省了不少口舌,而且这话可以由汾阳王讲,皇帝自己却不便出口。

汾阳王这一顿发作自然是先经皇帝同意的,贾仙儿私函到宫中,皇帝很伤脑筋,信不能给廷臣们看,却又无法应付廷臣们的喋喋不休。所以汾阳王约好了翼国公把那些大臣们请到翼公私邸来了一场痛骂。

问题虽然解决了,受波及的自然又是李益。

黄衫客与贾仙儿、贯飞是李益的朋友。大家惹不起汾阳王,却不会在乎这个小小进士。

于是为李益保荐的事只有搁下来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皇帝的耳根子软,听了一句闲话:

“江湖人的势力如此可怕,李益结交江湖人,似未可赋以重寄,否则引党结朋,难免重演鱼监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