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皇帝老师,也是道德模范朱熹(第2/2页)
当年,朱熹的父亲在朝为官,八岁的小朱熹有幸陪父亲来到临安。临安的秀丽,文人的豪放,政客的风采,都给小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对金国的态度上,他亲眼目睹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交锋。
1138年,秦桧主持“宋金议和”,枢密院胡铨上书反对议和,并恳请杀秦桧以壮国威。结果胡铨竟遭罢免。朱熹的父亲朱松心有不甘,联络主战人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但终究还是未能阻止求和协议的签署。虽然朱松等人的抗争没有成功,但“主战派”的凛凛风骨却从此影响了朱熹的一生。朱熹一生数次为官,只要有机会,必定进谏“主战”,绝不苟安议和。可惜,直到1200年朱熹去世前,回忆起少年往事,仍然只能是一声叹息。建隆庚申(960),已去二百四十年!距离朱松等人上书反对议和,亦过了六十年。一轮甲子晃过,山河破碎,收复江山,无望矣!可见,“战和”之事,始终是朱熹未了的心事。
多年后,历史云烟散尽,当年的战和已变成史书上单薄脆弱的记载、不容置疑的讨论。而作为夫子的朱熹,早已被历史的评说模糊了最初的模样。
好在,《四书集注》依旧,白鹿书院犹存,那些富有哲思的小诗也仍在一代代小童的耳边回荡……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