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宽恕很难做到(第2/2页)
我深刻体悟到,那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人际关系中,反而蕴藏着可以丰富我们人生经历的启示。
怎么看待依赖关系
○ 不习惯依赖别人或者被别人依赖,先生曾过度依赖别人吗?
有福气依赖某个人,我认为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依赖有两种,你说的过度依赖,是不是这种丧失了自我而依赖别人的做法呢?
想要过度依赖别人的时候,有必要思考一下内心的那个“自我”。
这个“自我”就是有自己主张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非常自信,确定自己想朝着什么方向生活下去。
遗憾的是,与外国人相比,日本人普遍缺乏自我。这大概与信仰有关。
是否有自我是生活方式的问题,与经济上是否独立无关。有些人即使寄人篱下,没有生活费,也能坚持自我。就比如现在坐在轮椅上的我,在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的状态下,我依然能做到坚持自我。
第二种依赖说的是那种坚持自我、拼命努力的人,在遇到确实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们信赖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把自己确实无能为力的困难托付出去,然后以一种“绝对信任”的态度等待最后的结果。
因为有能力,所以被依赖。正因为有依赖自己的人存在,我们才努力让自己可以肩负更大的挑战,人生才变得更加有价值。
对我来说,能让我依赖的朋友,就好像是我的家人。
如何与年轻人共处
○ 怎样与年轻人和谐相处?
我非常喜欢年轻人。
如果问我最希望得到什么人的肯定,我的答案是“年轻人”。
“看到您努力的样子,我们觉得应该更加努力”“感谢您所做的一切,让我们觉得现在非常幸福”,当听到这些来自年轻人的话,我会由衷地喜悦,希望自己加倍努力,成为年轻人的人生导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
这些年轻人和我有着八十多岁的年龄差,和他们沟通交流,让我感受到了很多新鲜有趣的刺激,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对我这一代人的想法也非常感兴趣。
和年轻人相处时,我很在意我们接触的方式方法,使用什么样的语气、摆出什么样的表情、用什么样的说话态度、给人什么印象等,这些可统称为“接触感”。如果你对年轻人居高临下,唠叨说教,他们就不愿意和你继续交流。
我们应该带着亲近温和的接触感,让年轻人产生“想更多地感受到你的帮助”的心情,这样自然会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样”,在很多时候都能听到这种论调,我觉得这是一种以自我为标尺的言论。我们完全可以转换思维,我们确实年长,人生阅历更加丰富,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接近年轻人。年轻人和我们谈话会害羞或者词不达意,但他们年老后一样会变得自信和健谈,年龄的增长可以教会年轻人很多东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往往只尊敬位高权重的上级或比我们年长的前辈,而对年轻的后辈、亲密的家人以及弱者,往往缺乏应有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种良好的修为,总是感同身受为别人着想,我觉得这和年龄、职务无关。
我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这样的体会,做到很好地与所有人相处真的很难。
当感觉关系不太融洽、交流不下去时,我会反思:是不是与对方接触过程中哪个地方做得不好,让他/她感到了冷冰冰的隔阂感?
曾听说我非常敬重的威廉·奥斯勒医生的一个故事。他的病房有个女孩身患白血病,每次他进病房前,都会在医院的庭院里剪下一朵玫瑰花,医生想让她看到玫瑰花,感知到他的关心和鼓励。
凭着这朵玫瑰花,女孩眼里的奥斯勒先生不再只是来给自己看病的一位老医生,而是带给她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的骑士。奥斯勒医生能进行超越年龄、直通心灵的交流,我由衷感到敬佩。
重明语录
离别的痛苦,
很快会变成思念的柔情。
不幸之中也有美好希望,
贫困之时也可分享仅有。
从不记得对他人的伤害,
时时计较身受过的委屈。
人类真是愚妄,
从不懂得宽恕。
宽恕的手
宽恕
谅解
感同身受
要有“如他人之心”
从不记得对他人的伤害,时时计较身受过的委屈。
人类真是愚妄,从不懂得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