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第2/2页)

| 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 |

1994年的这一天,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因为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科学院来评院士。工程科学家长期以来在科学院里非常受排挤,大家总觉得做工程的人没有学术上的重大的理论性突破,但正是这些人,用理论真真实实地设计出飞机、造出轮船、盖起大楼。1952年开始,清华的文科和理科都并到了北大,变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清华始终在抱怨这件事。比如在科学院数学所,你只要有理论上的学术贡献,发表了论文,就可以评院士,有的人甚至算出一道题来都能成为院士。可是那些以清华为首的做工程教育的科学家,与以原国防科工委为首的正儿八经做原子弹、做两弹一星、设计中国飞机的科学家,经历了那么多艰辛、拼命做工程,只因为核原理不是他们发现的,他们就永远都评不上院士。

后来在大家不停地鼓励与推动下,六位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顶级工程类院士,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张维院士,集体发起倡议,建议国家成立中国工程院,单独给工程科学家授予最高荣誉。我外公对我说,在中国,建筑师最难做院士,因为只是设计了一堆建筑,没有理论性突破。当时想把戴念慈先生评为院士,但是后来戴先生去世了,所以他死后才当成院士。终于在1994年,在这六位老院士的倡议下,国务院最终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的今天,中国工程院产生了首批院士。从此那些设计飞机的、做两弹一星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那么多贡献的工程科学家,都可以扬眉吐气地拿到院士的最高荣誉。

我可以说是出身于院士世家,我的外婆陆士嘉还创下科学院历史上唯一辞去院士候选人资格让位给年轻人的纪录。今天的院士已经远远没有解放初期那一批院士来得货真价实了。1955年只有两百多位院士,到1981年也就增选了近两百人,到后来院士的人数开始泛滥。而且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院士的评选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个别人为了当院士,用尽手段。在中国,院士的待遇相当于副部级,坐飞机不用安检,能直接进头等舱。一个大学有多少个院士,决定着自己大学的排名,以及能搞来多少科研经费。因此大学也都在为自己的教授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