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第3/3页)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不论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文明社会的集团生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有这么一种议论,说男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份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若说只消将男人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平了,那当然是笑话。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乱朝纲。但是预言家威尔斯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袴,斗篷,这倒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序,的确看着不顺眼,中装上加大衣,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青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读书人语

读张爱玲的散文,就像读张爱玲这个人,虽没有令人惊艳的美丽,却别有一番韵致。读罢《更衣记》,你会觉得一个个青春女子施施然,穿着不同时代的服装向你走来,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亲昵的张爱玲的世界。她不说沉重,但作品却分明有一种沧桑感;她不话深厚,但你却会为它的纵深感所折服。一部中国服装的变迁史,毋宁说是一部时代类樊篱笼罩下的人性的历史。她用她多思的心、多情的笔,为你绘出了这一切。她的语言时而如大家闺秀,端庄雅致,时而又如小家碧玉,俏丽活泼,是清水芙蓉,却不乏秾丽和斑斓,这便是张爱玲的《更衣记》。有一天你会在众多的人中辩认出不俗的一个,你会说:“嘿,张爱玲!”相信你也会在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体味出不俗的一篇:“噢,《更衣记》”。 【马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