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冕(第2/2页)
北大学生以最高分录取,往往带来了优越感和才子气。与表层现象的骄傲和自负相联系的,往往是北大学生心理上潜在的社会精英意识: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青春曼妙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这座校园,便因这种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而变得沉稳起来。
这是一片自由的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扼。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扼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的。
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并期许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魂永远绵延。
□读书人语
这是一篇写“科学与民主”圣地的文章,它字里行间流淌着自然是圣地与生长于圣地的人所独具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情怀。它的凝重与高远在时下的散文界已不多见,它来自“生活在别处”的“别一世界”。近一个世纪来,世界发生了巨变,中国知识界的信仰与追求亦发生了巨变,但先生们固守于最初的神圣的选择,并时时为自己的选择所激励。显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选择,先生选择的是沉重的痛苦,同时他选择的也是宁静的幸福。作为他的学生并不敢说已深深了解了先生,因此重读这篇《永远的校园》,更依然为他永不衰朽的青春情怀而倍受感动和鼓舞。祝愿先生和先生身后的北大永远年轻,魅力与风范竟古永存! 【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