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清之际的战争与武术世界的动荡(1600年—1644年)(第4/5页)
但思宗和明帝国没有喘息的余地,目前已经到了最后关头。面对李自成大军的逼近,如果不向长期的敌人满清寻求庇护,唯一的出路就是逃到南方地区。但由于山东和河北的盗匪集团在袁承志的动员下全面反叛并切断了南北交通线,即使南逃,到达南京的机会也很渺茫。因此思宗否决了南迁的建议,只能等待奇迹发生。使得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在华北发生了严重的鼠疫,北京城中也有近半数人死亡。211北京事实上已经毫无抵抗之力。
李自成的军队在1644年4月21日进入居庸关,几乎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就到达北京城墙下。袁承志在4月24日为李自成打开北京城门,让他得以长驱直入。思宗得知噩耗后陷入癫狂状态,杀死了自己的皇后和几名嫔妃,长平公主被斩断了一条手臂,但被袁承志及时救走。212在李自成的部下到达禁宫前,思宗在宫外的一座小丘陵上自缢而死。袁承志怀着复杂的情感将他的尸体带回了宫中。
现在李自成成为了北京的新主人,他由农民和盗匪组成的军队遂开始疯狂而短视的劫掠,最初是拷打官僚和巨富,要求他们交出收藏的财富,但很快就变成对居民和商店无差别的抢劫。杀人和奸污妇女如果说不是普遍行为,也绝非零星的偶然事件。这些行为都得到了李自成的默许。袁承志和李岩加以劝阻,但未能奏效。
事实上,李自成也正在为袁承志过大的权力而感到不安,他通过牛金星要求袁承志废除“七省武林盟主”的称号,袁承志却没有正面回应。213而因为袁承志不顾他的暗示,拒不交出美貌的长平公主,就更令他不满了。双方的关系变得日益冷淡,如果不是敌对的话。到了5月初,感到和李自成难以再相处的袁承志决定带着他的下属退出北京。这也令忌惮他的武术力量的李自成松了口气。
在袁承志离去后,李自成的麻烦才刚刚开始。他很快就被一位美丽的妇女迷得失魂落魄。她叫陈沅(又称陈圆圆),本来是南京的一位名妓和交际花,刚刚嫁给北京的一位要人作为妾侍。但在城破后被强行献给了李自成,并很快赢得了他的欢心。对于未来的中国皇帝而言,占有一位美女不是太过分的要求。可不幸的是,陈沅的丈夫正是目前驻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他的军队中因为招募了不少原金顶门的武术人士而能和八旗骑兵保持均势。李自成的做法不能不引起他的愤怒和恐慌。
吴三桂之前正在考虑与新政权合作,但听说陈沅的遭遇后,就拒绝了李自成招降他的要求,李自成轻蔑地杀死了吴三桂的父亲和家人,此后二人间的任何妥协都不可能了。李自成不能不考虑到山海关的重要性,遂亲率约十万人的军队前来夺取山海关的控制权。吴三桂难以与之抗衡,他决定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进入中国本部。正如诗人所讽刺的:
那一天,我们的皇帝离开了人间。
大军从边关南下,要消灭敌人,收复江山。
军人们为不幸的皇帝哭泣,穿着白色的丧服。
但将军的愤怒却是为了女人美丽的娇颜。214
事实上,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正在密切监视北京所发生的情况,并已决心在适当时机介入。大约六万名八旗军驻扎在山海关外不远处。此时吴三桂的请求无疑是面前分开的红海。在1644年5月27日,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展开交战。吴三桂依赖金顶门的武术士兵和李自成打成平手,但随后精锐八旗骑兵的介入使李自成无力再支撑,他在惨败后撤回北京。6月3日,李自成在“禁止之城”举行了草率的登基典礼作为最后的狂欢,然后焚烧了宫殿,带着他的军队逃回西安。大顺政权对北京四十二天的占领便告结束。
李自成的迅速溃败常常被归结为其军队贪腐后的士气低落,不过也可能和当时北京的鼠疫有关,而与袁承志的失和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否则,如果袁承志的武术军团加入李自成的行列,就可以迅速压倒金顶门相对微薄的武术士兵,令李自成得以尽快击溃吴三桂的军队,不必陷入胶着状态,这样就可以保存更多的力量和八旗骑兵交战,获得平局甚至胜利并非不可能。这一点当然已经无法证明了。可以确定的是,因为和袁承志的矛盾,李自成确实也失去了来自华山、山宗和武术世界的大部分支援,在退出北京后,面对优势的清军在华北的突进毫无抵抗之力。
清军在6月6日进入北京,旗号是为死去的明思宗复仇,受到了饱受李自成蹂躏的北京市民的欢迎,逃到城外的曹化淳也赶来迎接一直和他私下往来的多尔衮。吴三桂本来希望清军能够在得到财物和女人的报酬之后退出山海关外,重新恢复明朝的统治,但多尔衮迅速地接收了原明朝的大部分官员,建立了新的政府机构,看来毫无返回辽东的意图。如果说吴三桂曾对此感到不安的话,那么清廷很快就慷慨地赐予了他“平西亲王”的封号,足以令他抛开对明朝的微弱怀念,死心塌地地为新帝国服务。
虽然依靠范文程等汉人智囊的协助,以及曹化淳这样的内部合作者,多尔衮做好了全面而长久地统治中国的准备,但这一点在满洲上层的军事贵族中也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许多习惯掠夺战争的王公贝勒对于管理庞大的中国也并无信心,而认为应当在获得足够多的财货后返回故乡。215而受到八旗议政的传统体制束缚,多尔衮本人也并未掌握绝对权力,无法压制豪格和济尔哈朗等政敌,后者在许多问题上都处心积虑地和他作对,何况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也力主这种观点。216因此在1644年7月,多尔衮不得不召开一个旗主会议。讨论清朝未来的走向。与会的主要旗主是:
1.正黄旗,皇帝福临本人,由于年幼而由孝庄太后代为出席。
2.镶黄旗,同属于皇帝。
3.正白旗,睿亲王多尔衮。
4.镶白旗,英亲王阿济格。
5.正蓝旗,肃亲王豪格。
6.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
7.正红旗,礼亲王代善。
8.镶红旗,贝子满达海(代善子)。
会议的讨论长久没有结果,最终由足智多谋的孝庄太后提出了一项妥协方案:一方面继续对中国的征服,另一方面则将在北京获得的财富聚敛起来,运出关外埋藏起来。即使未来八旗军民被迫退出中国本部,也有足够多的财富可以享用。这一方案既不会对多尔衮的开朝计划产生阻碍,又满足了诸王公保有财富的心理,获得了各方面的认可。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鉴于各方对彼此都不信任,埋藏宝藏的工作如何进行是一项难题。经过几天的洽谈,最终的决定是由各旗主派出他们信任的人选,共同押送大批财宝去满洲地方择地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