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第2/2页)

令我欣慰的是,对这本书最初的设想也没有浪费,关于刊物、选本、事件、争论、流派等方面的论述,构成了我2008年1月出版的专著《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的主要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朦胧诗以后》的“上篇”也出现了《一个人的诗歌史》的少许内容,但无论从文章的篇幅还是内容的厚实度而言,《朦胧诗以后》中那些类似的文字,都远不如《一个人的诗歌史》丰富。

下面这些话不是客气,而是必须——

感谢本书所涉及的诗人黄灿然、西川、于坚、欧阳江河,以及顾城的姐姐顾乡老师。他们在我写作过程中都给予了很多有益的提醒,却宽容了我的放肆。他们的严谨、睿智、宽容乃至苛刻,于我都是一种营养。

感谢本书所引用文字的主人们,于本书而言,他们的观点有时候是锦上添花,有时候更是雪中送炭。他们的名字在正文中都已提及,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感谢《读库》主编张立宪。今年4月,他看到我寄去的稿子之后,慷慨地挑选了部分文章,从2009年第二期开始进行连载。借助《读库》在“读粉”中的巨大影响,一些文章发表后受到了令我惊讶的关注。写海子的那篇文章发表后,一个读者专门找出了《海子诗集》,把文中引用的诗歌全部校对了一遍。反响最大的是写顾城的那篇,不仅许多读者在博客中撰写了读后感,还被《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推荐。

感谢《花城》副主编朱燕玲。在2009年5月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上,我有幸结识朱燕玲老师,在她的帮助下,我的一系列文章得以在《花城》上开设专栏进行连载。收入本书的关于于坚和欧阳江河的文章,即为该专栏的前两篇。本书出版时,这个专栏仍在进行着,没有收入书中的那些文章将构成我下一本书的主体内容。

感谢著名诗人柏桦和王家新,他们是我和本书的责任编辑一致认可的序言人选,也是我心目中最开阔和有深度的诗人、学者之一,我对他们的阅读已经持续了二十年。毫无疑问,这两份序言提升了本书的品位。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林东林编辑,他是我认识的最有才气的“80后”朋友,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朋友的真诚,令我敬佩。没有他的敦促和建议,我难以想象这本书最终会形成什么模样。

感谢家人的支持和宽容。在我开始写作本书时,我的女儿刘夏秋冬还没出生,现在她已经读小学了。几年来,这小家伙给我带来了多少乐趣!和以前一样,黄芳为我校对了部分文稿,在上班途中,还无数次被强迫讨论书中的细节。尤为惭愧的是,为了修改这一系列作品,今年夏天,我曾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而老家距离桂林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图书即将出版,但远远不是创作的结束。最后,我想向自己强调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一句诗——

结局是我们的出发之处。